当年他们共下决心,互相支持,一生为善,尽心竭力使所有人都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我想,再没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咀嚼这么久,让我去深深细细地体味每一个角色给人带来的或喜悦,或痛苦,或感动,或愤恨种种简单而又冗杂交错的情绪。
无数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一面错综复杂的网。
托尔斯泰描绘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极端分化的现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极尽手段压榨百姓,穷苦人民被迫“犯罪”流放苦寒之地。
在这个世界里,法院、监狱、参政院、警察局……一切有望为底层民众保障基本权利的机构都围绕着贵族阶级的利益运转,成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
沙皇指挥着这一切,操纵着这面巨大的网。
“他们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定出法律,不准抢劫,不准杀人。要是他们先定出法律就好了。”
被撕裂的世界
相比于我们这个时代,好像一切都是无情与黑暗的。
但在这个时代里有一种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产生的某一种精神或是情感,让相隔几百年的人产生思想共鸣,甚至使人感觉到书中描绘的难以亲历的时代就真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谢基尼娜是一个出生于富贵的将军之家的美丽姑娘,富有爱心,待人亲切和善,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发现而成为了一名政治犯,被流放到离莫斯科五千俄里外的西伯利亚地区,在流亡途中与主人公玛丝洛娃相识,她对爱情极度厌恶和害怕,美丽而又善良的她是政治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在流放队伍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同行的伙伴克雷里佐夫病入膏肓,几乎马上就要死去,谢基尼娜请求将克雷里佐夫送进医院,如果有必要,她愿意和他结婚。
尽管这一请求没有得到解押官的准许,克里雷佐夫最后也躺在了监狱臭烘烘的停尸间里,可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似乎并不在此,他好像在有意制造一场悲剧,通过谢基尼娜内心崇高的思想活动来赞许政治犯这一庞大的群体。
一个对爱情嗤之以鼻的女子,在濒死的同伴面前,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想法,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婚姻与生命在内都奉献了出去。
这应该是令人敬佩的。
如果整本书都在渲染一种灰暗的话,那这灰暗中仅存的一点火光就是谢基妮娜,就是谢基尼娜所代表的富有爱人之心的政治犯群体。这个群体的规模之庞大暗示着沙皇统治即将走向末路的结局,它所表现出来的热忱与先进性注定也会使得它不再平凡,这两种因素决定了它必将会去影响俄国的命运。
正如我们所处的时代所追求的广泛宣扬的某些精神,他们所追求的也和我们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只是他们更多的希望获得基本的生存权,而我们则在追求更崇高的精神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有卑劣之分,恰如其反,正因为其中还存在较多差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能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体味那个黑暗年代下的平凡与不凡。
体味这些,需要时间,也需要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