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强者心路儒释道传统文化
圣道儒学(二) ——乐观,快乐的儒者

圣道儒学(二) ——乐观,快乐的儒者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20:22 被阅读58次

儒学固然积极入世,立足于现实生活,但是儒学能似佛学那般,消治诸多烦恼,给人以平静快乐吗?

对此,且看经典中的记载,首先看孔子本人。

(1)不亦乐乎

论语开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解读,如,孔子说:“学了,又在恰当的时机实践练习,不是令人感到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感到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既然放在开篇句首,应该自有其独特的「开章明义」,或者提纲挈领,点明学问主旨的作用。像上述翻译难以产生这样的力度和作用。故而认为“学”应当作“学说”讲,“时”应理解成“时下,当下的世道”,而“习”,是“采纳、学习”之意,故而,这句话应该翻译成。

孔子说:“(如果)我的学问主张被当时的世道采纳并学习,不是令人很愉悦吗?(如果)当时的世道不采纳学习,但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理解、支持我,不也令人欣慰快乐吗?即使自身合乎道义的学问主张得不到一个人的理解、支持,也能够不恼怨哀愁,这样不也是一个修养高尚的君子吗?

这句话,感觉孔子是说给自己听的,更是说给他的学生弟子们,以及后世的儒者们听的。他希望在这条路上的求道、传道者都能具备这样的精神。

我认为这两种翻译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不与儒家旨趣相脱离,如果作「开章明义」讲,则第二种翻译更加贴切。

但无论是哪一种翻译,原文中的“说(悦),乐,不愠”都是肯定的,且放在开篇,即奠定和反映了儒家的乐观态度和快乐精神。

(2)乐亦在其中矣

除此之外,《述而篇》中有一段经典话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糙的食物,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中依然有快乐。这么贫乏的外在条件,为什么还是感到快乐?后文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此,可以理解为,孔子不以不义的手段获得财富,如此,心安理得,故有“安悦”。

其实,更重要的在于,孔子坚守了自己心中的正道,始终心有所依,虽贫贱而不移。一来,心依止于道,故心有安悦;二来,这也证明孔子的心性修养工夫,是其道德修养效果的体现,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孔子能长久保持内心的清明安和,这样强大的内心能让孔子面对道义,当仁不让,知其不可而为之。又能帮助自己以更加潇洒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困境。非有一以贯之之道,而长久坚守,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3) 君子固穷

孔子在陈蔡两国遭到大夫猜忌,一行人被围困在荒郊野外,断了粮草。弟子们病得都爬不起来了,孔子依旧讲习,弦歌不辍。以至于性情刚猛的子路发了怒。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想不通,为什么君子还会走投无路。孔子告诉他,君子即使处于困境,走投无路了,还是能够固守心中坚持的道义。可是小人一旦处于困境,走投无路,他就要胡作非为了。

子路曾是个粗野的人,崇尚蛮力,但是性情正直。曾经被孔子的修养举止,人格气质所打动,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路向往这样的气象和境界,归于孔子门下,学做君子。

虽然日积月累,性情有化,但是其直率好勇的性情一直都在。这次也是他先不满,发火质问孔子:“君子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他:“君子身处困境中仍坚守道义,小人遭受困境,就会胡作非为了”。

一方面是教育,另一方面,也有提醒点拨之意。子路你既喜好君子厌恶小人,那我就告诉你君子小人处在困境中的区别。还有,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古意同“不”,后凋,即不凋谢。这才是君子,君子如松柏常青,即使天寒地冻,他也极力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和刚强的意志。

(4)孔颜之乐

孔子身处困境而不改其乐,不改其志,而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有与老师相通的地方。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能够得到孔子的称赞,说明颜回并不是个傻子,况且颜回“以一知十”,可以说是上善根人,绝顶聪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说明其修养极高。孔子不是赞美颜回的贫穷,而是通过对道义的坚守和修养,颜回做到了贫贱不移,乃至贫而乐。精神极大地超越了肉体欲求的牵制。其乐者,乃是道义学问之乐,是本心修养至澄明通达之乐,心灵上开阔坦荡的的快乐。

孔子和颜回这种处在困境之中依然不失自在洒脱的快乐,后世学者称其为“孔颜之乐”。孔颜之乐乐在对道义的坚守,乐在本心的开阔坦荡。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孔子自述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5) 曾点之乐

《论语》中,还有一则有名的“曾点之乐”。

孔子与弟子闲坐。孔子让弟子们各抒其志。轮到曾点时,他回答: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记得当初,我被这句话打动,对儒家思想有了亲切感和好感。我想,真正的君子风范,大概就是如此吧。多么地自在洒脱,多么快乐,乃至天真烂漫。人与自然和谐无碍,融成一片诗意。

(6)乐学歌

对于儒家的这种乐观,快乐,超然的精神境界,后世许多儒者都有体验,宋明理学家在这一点表现得尤为鲜明,并表之于诗文。如宋代大儒,理学家程颢作《秋日》

诗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弟子则直接体验到了本心之乐与学道的统一,而作《乐学歌》

歌曰: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于(呜)呼?天下之乐,

何知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很难达到那样的境界,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儒家这种乐观,快乐的心态,这种“守志乐活”的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并学习借鉴。

圣道儒学(二) ——乐观,快乐的儒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一隅桑田:天心,我是不是一点都不严肃啊?😝😝
    清月照天心:@碧漪 没必要很严肃,甚至也没必要很赞成,只要不经过思考瞎反对就好啦。😊😊
  • 清月照天心:而我如今,亦只是看了其中一些内容,思得点背后的道理。然终究肤浅,且实践用功也少,未得其中真滋味。道不以个人而有损益,儒者,人之需也。其行为,态度与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思考,践行并加以体味。🍵

本文标题:圣道儒学(二) ——乐观,快乐的儒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is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