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语文很差,怎么办?
我一般都会问,你的孩子爱阅读吗?他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吗?一般说来,如若一个孩子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并且热爱阅读,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不会很差。因为一个有大量阅读积累的孩子,不仅有语言上的言语积累与熏陶,而且有阅读理解上思维的积极参与,阅读理解上的提高,所以一般来说,他的语文不会差到哪儿去。如果一个孩子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的量的积累,而他的语文又非常糟糕,那我只能说,这恐怕得找一些他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比如懒惰,完成作业不认真等;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长根的事业,种子撒下去了,发芽有早有晚,不过是有的早一些,有的迟一些而已;或者说,有的孩子一直在长根,在汲取土壤的滋养,他在默默地培植根的力量,根上面的部分,只是一时没有显露而已,待时间、气候、光照、季节合适,他们一定会蓬勃生长。
当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始终秉持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今日之语文,条分缕析,看似含英咀华,其实我们在断章取义,以文害辞,割裂了文章本身的意蕴及文脉,看似分析得头头是道,实则是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学生苦于揣测作者的意图,出题者的考点,没有几个孩子不是在那幽邃逼仄的语文小道上苦苦支撑,而谈得上真爱的又有几何?当我们的孩子陷入条分缕析的讲解,应付各种标准试题答案,繁多的语文作业之时,语文其实已死。能在语文卷上拿高分者,未必具有真正的语文能力。真正的语文能力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写作表达的欲望与习惯,并能文辞兼美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人文素养,涵养人文情怀。
真正的语文能力,一定首先是"读"出来的。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文不可能真正学好。这样说,语文教师就不重要喽?语文老师当然重要,真正好的语文老师一定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觉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语言中蕴含的节奏、音韵,修辞等之美……但有这些还不够,他还应该极力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那一片天光云影,百草丰茂,风光秀丽景色的最深处。这就是"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我常常讲,民国的那些大家们,如朱自清、梁实秋,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没有今日之语文教育,而在旧时私塾的大量的读诵文章中,不求甚解,而后厚积薄华,词章文采斐然。看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姑且不论,就是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也几乎消失殆尽。那些语文能力低下,恰恰需要课外阅读的学生,却拿着这些时间耗费在了课外补习班上,这无异于饮鸠止渴,徒劳而已。就我自己而言,语文老师给我讲过了哪些课,我早已忘记了,只有哪一本又一本的书,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一段又一段优美的文辞还在我脑海记忆犹新,我深信,是这些课外读过的东西深深地滋养着我。
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写作。古有以文取士,从一篇文章的条理、构思,应对,文辞等来择取人材,未免有失偏颇,但总的来说,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衡量一个人多方面的能力,所以亦有很多可取之处。阅读的目标,尽管是为了获取信息,但它的最终目标也是指向写作,指向言语的倾吐,语言的表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具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才能促进言语及写作的自由表达。
阅读促进写作,写作同样也促进阅读。在文章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让读者去展开想象,顺着文章的意脉与情思去真情为文,不反促进了写作,更促进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当读完一篇情感真挚,文辞俱美的文章后,或有感而发,仿写一段,或写上一段读后感,都会加深对交章的理解。写作,都是从模仿别人的文字,文章起步的,当你的孩子阅读的量足够多,哪些语言经典的范式,哪些文化的因子以及人文的情怀一定会深深地嵌入他们心灵的深处。真正的好文章,并非有绝佳的技巧,乃是真情的流露,文章率真质朴而已。
真正的语文能力,一定是有了老师的课堂引领后,自己读出来。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对于语文来说,尤其如此。一个真正热爱阅读,并醉心于语言文字之美的孩子,其语文能力不可能太差。
对于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2017.7.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