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银行职员都是让人羡慕的“金饭碗”,不仅代表着高薪福利,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但就在近两日,关于银行员工的负面新闻却接踵而至。前有凤凰网财经关于#逃离银行的年轻人#的报道引起热烈讨论,现在又爆出银行业掀集体降薪潮的消息,甚至还有消息称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降薪20%和30%,使得银行员工的处境更雪上加霜。
银行员工也曾有过辉煌
正如凤凰财经所报道的那样,微博上的确有一个“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的超话,1万条帖子,参与讨论的1.5万人几乎是银行人,阅读量达到5800多万。在这里,他们相互吐槽也相互鼓励,会因为离职成功而狂喜,也会给即将入行的新人答疑。
总之,他们似乎都在期待着自己能够成功“越狱”。
老实说,如今的局面与我7年前努力参加各大银行校招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的大学生,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士,都还是蛮期待能进银行的。因为一旦进来,就代表着拥有高薪的稳定工作。
印象中最深的是,我听一个学妹说她的表姐在某银行坐柜,一年到手能有10万+,当时我便投去羡慕的眼光,并心里默默发誓自己一定要考进去。
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小柜员,实际收入确实和学妹说的相差无几,而且行里时不时还发购物卡之类的福利。那会儿的银行网点热闹至极,每天都有办不完的业务,效益好的网点年终奖也十分可观,单位的年轻同事上几年班就能在当地买房买车。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大概是2015年左右,柜台人员慢慢也开始有存款、基金、黄金和保险等硬性指标。但偏偏这时,网点的客流量却日渐减少。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外拓、扫街,开启“跪舔”客户模式。
也正因如此,本就是是奔着收入又不太喜欢这个行业的我选择了离开。但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也算见证过银行的辉煌吧。
银行业为何会落入此种窘境?
在我看来,银行业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窘境,与互联网冲击、政策监管以及自身转型有很大关系。
说来也巧,考银行的那年我正好也遇上了支付宝招聘,与银行招聘高要求相比,那会儿的支付宝专科生即可。但与银行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相比,有着互联网基因的支付宝业务却在逐年攀升。同时,其母公司蚂蚁金服今年也成功上市。
不得不说,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无现金业务的推广,的确给传统的银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人,他们已经熟悉了快捷支付,难得去一次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成为银行流失的第一批客户。
在政策监管方面,2020年一季度,银保监就向机构和个人开出罚单490张,1.42亿罚款。可见,监管力度之严。在被互联网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严苛的监管政策更加剧了银行业寒冬的到来。
除此之外,银行自身的应对也是问题所在。实际上,有不少银行网点都在规划转型,不仅减少了柜面现金业务办理窗口,还从外面请来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但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银行的转型改革似乎并不那么顺利。
其实,早在前几年,银行不少年轻人就接受不了各种指标压力纷纷逃离,选择了转行或继续深造。而我之前供职过的老东家也早早打开社招的口子,可见银行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也无法更好地留住行里的年轻人。
现在的银行员工是坚守还是逃离
前几日,我在悟空问答回答了一个标题为“银行业加班加点成常态,员工苦不堪言,银行业真需要每天加班吗?还是另有隐情呢?”的问题。在文中我提到,不同的职位不同层级的银行员工面临的现状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一刀切。
觉得工作辛苦但没有选择离开银行的人主要是由于以下3种原因:
1.银行福利待遇尚可,出去之后很难找到收入相当的工作。
2.员工自身能力有限,无法马上寻找到合适的下家。
3.自身追求稳定,缺乏出去闯的胆量。
除此之外,银行的年轻人中能够走的应该也走得差不多了。
在此,也想根据自己和周围银行离职朋友的经历谈谈个人的看法。
如果你年轻,学校和专业尚可,且实在不喜欢这份工作,倒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早做规划转行。比如,我身边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她就在银行工作的同时自己坚持考CPA,最终成功转到某上市公司做财务相关的工作。还有不少朋友是考试型学霸,直接选择了去考当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转行途径。
也如有些网友所评论的那样,有机会还可以参加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之类的校招,这也是不错的出路。
总之,是坚守还是逃离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才是。
欢迎关注传媒坊,了解更多有用、有趣和有料的职场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