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相识的老师让我参与北大肖川搞的生命教育,我觉得我经过一段时间对佛家思想的了解,加上王阳明,一点点儒家,似乎也想来说生命教育,这似乎是假定佛家也好,儒家也好,有自已有关生命或生命教育的学说,思想,所以才让你把生命教育与佛家,儒家关联起来。
佛家的思想与生命有关,它要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救众生脱离苦海,解脱烦恼,进入到生命本体的感受与欣喜中。佛家的生命领悟的最高的人莫过于佛陀,他不仅悟到了生命的绝对存在,也悟出了人类的迷思与背离生命本体的真相,指出了脱离迷思的方法与道路。佛陀的生命不仅体现了大智慧,也体现了他的大慈悲心,这正是心智统一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佛家思想与生命或生命教育直接关联。他的学说对于饱经沧桑的人来说最容易受到启迪,因为对人生的苦难,沧桑的觉可以造成大的悟。对于生命的早期状态心智的统一表现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儿童的生命的早期看到生命的最初形态,他如何可能陷入迷思,如何有保持客观的认识。他如何可以体现觉,体现智慧,同时又体现慈悲,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能是研究早期教育的心智合一的内容与方法。
那儒家呢,让人想到的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如果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天道”就是“人道“, 应存在于个体的内心,那是不是按儒家所定义的生命本质,它体现在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里。我们一方面要破解天人合一,一方面要弄清古代圣人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王阳明作为后期的儒家得出知性合一的的学说,点出了天人合一的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如果一个个体现了仁,又不是他心里所想的,仁又有何价值?对于早期教育来说则是关注幼儿早年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的方面,加以诱导,支持与唤醒。
生命是什么,是对自已人生,生活,自我,成长的认识,觉知,这是主观方面;生命也有客观方面,作为人的生命体的成长与发展,一个客观存在,变化与发展。它表现在个体的能量,反应,敏锐等的表现与释放(这方面与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与生命教育建立联系。在人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可以看看业界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认识是什么)。在借助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理解似乎扩展了自我,成长的内涵,即它可能包含佛家说的生命本体,大智慧加大慈悲;也可能包含仁义礼智信。从这个思路可以大大扩充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生命的唤醒,生命内在的生长力,都应该是生命教育所要谈论的对象。它与已有的西方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很大的关联,有的如自我的发展,自信,自律,自爱,自强,有的注重幼儿的个性养成,同情,关爱,助人,尊重应该都于此有关。在幼儿教育中强调有意义学习也大概都与此有关,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自已能理解的,想理解的,感兴趣的,对他的成长是有意义的。还有最近强调的自然教育,在关系群体中成长的人文关爱等。这无疑是建立在对儿童,童年时期的意义与价值有关的思想上,也是对人,生命的理解上的吧。
我们说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爱惜生命,好像是把它作为对象来看待,可以利用的力量,需要关爱的对象。生命力,生命是什么?是一个人综合,整体表现出来的能力,愿望?它也应该与完整儿童的教育有关,完整儿童就是把幼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他有自已的兴趣,探求的愿望,也有会思考,会学习的人,他有感情,也有交流的愿望与能力。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联,也与西方的哲学,教育有关联。我们应该加以整理佛家,儒家与生命教育的思想与内容,也需要整理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如蒙台梭利的开启幼儿的心智,生命的内在生长,完整儿童发展的教育,即现在强调发展的的思想。
也许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支持生命的成长。
我的一位友人看了很多书,在思考新的教育,他工作到几乎废寝忘食的地步,我说他是在用生命来工作与学习。一个人被抛在荒岛,他的求生意志,可以让他创造出能存活的条件。这也是生命力的体现。生命教育也许就是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外界的反应来对待的。生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意义,在幼儿时期大概可以看到生命最原始的形态,最纯粹的形态,幼儿在建立他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系的第一步。教育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认识和支持他的生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定义生命力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