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智慧老人说到了“积善余庆,积财遗祸”,作为父母应该多做善事,把好品德传扬下去,而不是把过多的钱财留给子孙。
今天智慧老人接着往下说:
16.教子严成德,勿以财累己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①,姑息②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③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④,庸愚者转为上达⑤,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①成德:成为有道德的人。
②姑息:过于宽客。
③系:关系。
④下流:品性低下。
⑤上达: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天下的父母,几乎没有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教育孩子,往往严格的教育,更会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所谓严格并不需要责骂和体罚,而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们远大的志向,提高他们自身的品质。而不是自由放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姑息纵客,使他们养成恶习。
人的品行各不相同,自然有高下之分。品行高的人往往高瞻远瞩,不为眼前的名利所束缚。品行低的人,哪怕是蝇头小利也会趋之若鹜。而在治学的过程中,一个人是勤奋还是懒惰,会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如果不能勤勉上进,即使聪慧过人,学业也很难有进步,其实,就是由于一个“懒”字。因此,治学要有坚韧的意志力,才能使学艺不断精进。
良好的品质往往会激励和感染别人,使人在获得赞颂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品德进行反观,如果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处于德高望重的地位,那么就能提高高尚道德的影响力,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追求过多的金钱与财富,常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许多原本正直纯良的人,一旦有机会获得不义之财,往往会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东窗事发,才后悔莫及。可见,人常会被财富所累。如果是遇到战乱的年代,拥有大量的钱财则常常会给人带来灾祸,危害十分深重。
17.读书无论资性,立身不嫌家世
读书无论资性①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②处,并为乡党③仰望之人。
注释
①资性:天赋。
②苟且:不守礼法和道义的行为。
③乡党:泛指乡里。
在读书学习时,无论是否聪明,只要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就能做到融会贯通,相反,如果浅尝辄止,不肯虚心求教,即使在天资过人,也只能学到一些表面的东西,很难有所建树。
人立身于世,是否受人尊重,不在于财富多少。家境贫寒的人,如果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能够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安平乐道,坚守自身的节操,提高自身的修养,就会受到乡里的赞扬与敬重。相比之下,如果是出生富贵人家,却骄奢无度,品行卑劣,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他就会遭到人们的鄙夷和怨恨。
18.乡愿尽虚伪,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恶①乡愿②,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③,只因他患得患失,近似熟新层。
①恶(wu):厌恶。
②乡愿:表面上忠厚,内心奸诈的人。《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
③鄙夫:卑鄙浅薄的人。
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表现的是对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厌恶。孔子认为这些人不但欺世盗名,,而且毫无意义廉耻的自我夸耀。这种表面忠厚,内藏奸诈的阴险者对社会风气的危害非常大。孔子反对“乡愿”,实则是主张以仁、礼为处事的原则,只有以仁、礼为根本,才可以使人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人格鄙俗浅薄。从来不从大局出发,而是时刻担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处理问题从来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孔子认为这种人目光短浅,必然难成大器,因为属于集体中的一员,只有顾全大局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今天的学习给了我信心,我天赋不高,用我老公这边人说我的话“笨死了”,笨没关系,我只要肯下功夫,循序渐进,久而久之,说不定能成呢!你们说我能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