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与雄激素相关,发病率有明显地理和种族差异。75~79岁。
外源性高危因素:高脂肪饮食,低摄入维生素E、哂,高摄入胡萝卜素
癌前病变: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
症状:
1.肿瘤阻塞膀胱出口——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血尿、尿失禁或急性尿潴留
2.压迫输尿管下段——少尿、无尿、尿毒症
3.压迫静脉、淋巴回流——下肢浮肿
4.骨转移——骨痛、病理性骨折、躯干下肢麻木及瘫痪
诊断:
1.直肠指检(DRE):触及结节、质硬,晚期表现前列腺肿大、硬结、固定
2.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显示内外腺、分带及包膜。典型:外周带低回声结节。
4.MRI:优于CT/可显示肿瘤是否穿破包膜,侵入周围组织以及淋巴结、骨转移。
5.核素检查(ECT):较早发现骨转移,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6.前列腺穿刺活检:
肠道准备:口服抗生素3天,术前1h洗肠,穿刺后继续服药3天。
病理分类——Gleason分类
1级:膨胀型生长,界清,腺泡为圆形中度大小,排列紧密,胞质与良性上皮相近
2级:界不清,腺泡呈圆形,大小不等,可不规则疏松排列,被间质分开,多发于移行带。
3级:浸润性生长,腺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核仁大而红,胞质多呈碱性染色,多发生于外周带
4级:分化差,浸润性,腺泡不规则融合,形成微小乳头状或筛状,核仁大而红,胞质染灰色
5级:分化极差,浸润性,呈片状单一细胞或粉刺状癌型,伴坏死。核大,核仁大而红,胞质染色不一。
低危:PSA <10ng/ml、Gleason ≤6、临床分期≤T2a
中危:PSA:10~20ng/ml、Gleason=7、临床分期:T2b
高危:PSA ≥20ng/ml、Gleason ≥8、临床分期≥T2c
治疗:
1.观察的适应症:
(1).低危患者和预期寿命短的患者
(2).晚期患者因治疗癌症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或缩短寿命者。
2.前列腺癌根治术
适应症:
1.局限性前列腺癌,T1~T2c的患者;T2c和T3患者给予新辅助治疗后
2.预期寿命≥10年,健康状况良好。超过70岁患者——告知风险增加
3.PSA>20或Gleason评分≥8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范围:完整的前列腺、双侧精囊和输精管壶腹段、膀胱颈。
并发症:术中大出血、直肠损伤、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吻合口狭窄。
3.生化复发的处理
1.补救性放疗——术前及术后PSA水平低,术后发现PSA进展较晚
2.观察等待:PSA<2.5ng/ml
3.内分泌治疗:可延迟进展,不延长生存时间
4.前列腺外放射治疗(EBRT):疗效好、适应症广、并发症少
1.前列腺癌常规外放射治疗
2.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
疗效:
①局限性低危患者疗效与根治性手术相似,中危患者提高照射剂量可提高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同时并用辅助性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疗效
②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放疗常与新辅助或辅助内分泌治疗并用。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能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根治术后切缘阳性者辅助体外放疗,局部肿瘤控制率可达到90%~100%
③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盆腔扩散或淋巴结转移所致症状改善
并发症:
1.尿道狭窄、膀胱挛缩、出血性膀胱炎、血尿、尿失禁等
2.胃肠道并发症:短暂性肠炎、腹泻、肠绞痛、直肠不适和出血、小肠梗阻
3.急性皮肤副作用:红斑、皮肤干糙和脱屑
4.耻骨和软组织坏死,下肢、阴囊或阴茎水肿
适应症:
1.外放疗:①T1~T2期治愈疾病;②T3~T4期延长生存期;③缓解症状:骨转移、脊髓压迫等
2.单纯近距离放射:①PSA <10ng/ml;②Gleason:2~6;③T1~T2B
3.外放疗和近距离放疗联合:①PSA >20ng/ml;②Gleason:8~10;③T2B、T2C
4.放疗与内分泌联合治疗:前列腺体积>60cm3
疗效:
治愈——PSA <0.5ng/ml
5.内分泌治疗——去除雄激素
(1).去势治疗:
①手术去势:双侧睾丸切除
②药物去势:黄体生成素抑制激素类似物(LHRHa)
(2).雌激素
(3).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B):去势+抗雄激素药物(类固醇类、非类固醇类)
(4).新辅助治疗(NHT):T2、T3a期——缩小瘤体、降低瘤期和切缘阳性率。LHRHa+抗雄激素3~9月
(5).辅助内分泌治疗(AHT):根治术后切缘阳性或淋巴结阳性;伴高危因素等局限性或T3期患者;根治性放疗后或局部晚期的放疗患者
(6).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HT):T3~T4期、癌转移患者,根治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根治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患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