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图所示,把事情做好需要搞清楚三条边:
第一条边是基线,你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或者你所掌握的知识。不同人的基线不一样,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并想办法提升它。
对于一个专家,他的基线就很高,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基线就很低。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比中学毕业,基线就高得多。对于大学毕业的人,为什么还要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
第二条边是理论给出的极限,它无法突破。
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数学上的很多极限,都是如此。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比如:为什么火电厂或者轮船上使用的涡轮蒸汽机的效率,到60%多以后就无法再提高了?因为不论工艺上如何改进,蒸汽的温度是有限的,热力学上的卡诺定理限死了特定蒸汽温度下发动机的效率的上限。有这个理论基础,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当然更不会胡来。
计算机的极限有三个:理论上图灵机的极限,物理上摩尔定律给出了极限,冯·诺依曼系统结构给出了设计上的极限。
第三条边是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它需要你把目标拆解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并专注其中。
一根斜线将上下两条边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因此,工程师的工作,其实就是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工作。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的。对经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来说,上下两条线都不缺,缺乏的是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也普遍适用:
想把事情做好,要有一个目标,首先要清楚知道目标的上下两根线在哪里。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有一条明确的通道,里面是一个个台阶,可以把它理解为行动步骤。通道之外,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做。
以上是吴军博士在“谷歌方法论”课程中的分享。
我的体会:
过去,我们被教育“人定胜天”,要突破极限,结果很多时候就是在蛮干,白白耗费了很多资源。对规律的认识不足,加上过度自信,往往会超出边界做事情而不自知。所以,保持谦逊,努力提高自己的基线,明确目标的上限在哪里,然后分解行动步骤,一步一步往前挪,要抱有希望,但不能有妄念。什么是妄念?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快速成功、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由此带来的就是浮躁。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做着相同的事情,却期待着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看到很多的书或者培训,都在宣扬学习一本书、一门课程就能实现“从入门到精通”,结果就是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从入门到放弃”的道路上循环往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