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偶尔做成一件事并不难,有些时候仅仅是运气使然,难的是找到一些系统的方法,获得可复制的成功。为什么近代以来不断有发明创造出现,这和找到了系统性的方法有关。所谓最具普遍意义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搞清楚做事的边界或者极限,搞清楚做事的起点以及从起点通向边界的道路。我把它们称为做事情的“三条边”,把他们放在一起,会呈现出字母“Z”的样子。
能力基线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我把它称作基线。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知识,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要掌握的知识。对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专家来说,这条基线很高;对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这条基线就很低。
我们做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做起,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有一些民间发名家花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其他人笑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直到今天,我们在电视上还能看到一些励志节目,介绍几个民间发明家努力研制小飞机或者电动汽车的故事。电视台励志的本意固好,但是那种不讲究科学、蛮干胡干的做法给年轻人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那些做法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很多人花了一辈子时间,甚至用全部积蓄搞出来的东西,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做成了,水平也太低了,而水平太低的原因是脚下的那根基线太低了。
假设研制飞机的专人团队所在的基线有三层楼高,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发动机专业毕业生的基线是在地平线上,那么那些民间发明家的基线就是地下三层。因此,做事情最有效、最容易成功的办法,就是想将自己的基线提高,而不是从地下三层做起。比如,通过学习达到北航毕业生的水平,也就是地平线的水平,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琢磨,花一辈子的时间慢慢爬到这个水平。
有人可能会拿我前面讲过的莱特兄弟当反例,觉得他们在发明飞机前,也只能算民间发明家。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励志读物误导了读者。
当然,现在绝大部分人不会去当民间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民间发明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立足于一个非常低的基线。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提高基线。
很多在专家看来是常识的知识——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动脑子,拿来就能用的知识——对另一些人来讲就是高深莫测的新知。可以想象,二者谁更可能把事情做成功。
类似地,绝大部分散户在投资时,和民间发明家造飞机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地下三层做起。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达到地平线水平,还未可知。对他们来讲,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自己到股市上交学费,而是接受教育,去正规的机构中历练。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就比中学毕业的基线高得多。大学毕业的人还会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很多时候,我不主张大学生退学创业,因为他们的基线太低。
理论极限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绝对零度、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数学上的很多极限,等等。
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火电厂或者轮船上使用的涡轮蒸汽机的效率,达到60%左右后就无法再提高了?因为不论工艺如何改进,蒸汽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是有限的,热力学中的卡诺定理限定了蒸汽发动机效率的上限。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研究发动机的人,做起事来都不会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达不到90%”的傻问题。但是,不知道卡诺定理的人就有可能去追求达不到的效率。
计算机有三个极限:在理论上,图灵机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就是极限;在物理上,原子的尺寸(和在那个尺寸下电子的波动特性)就是极限,冯·诺依曼系统结构也是一个极限。有人问量子计算是否能够突破计算机的基线?很遗憾,即便量子计算能够像理论设想的那样,将破解密码的速度提高百万倍,也依然没有突破上诉三个极限,尤其没有突破图灵机的极限。当下,判定计算机领域伪科学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声称突破了这三个极限。
攀登的阶梯
当然,有了基线,也知道极限在哪里还不够,还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阶梯。
我还是用工程上的例子来说明,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在工程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如果早建20年,全世界都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基线太低。比如,技术上还做不到进行超大型规模的钢结构施工。到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实现鸟巢的建筑基础有了,也就是有了一条基线。但是,要把鸟巢从图纸变成现实,还需要扶着一条“绳索”往上爬,这就是工程师的任务。
据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的讲述,这件事并非一个简单施工建设的问题,而要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科技研发管理,建立一整套可行、高效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连接基线和极限两条线的斜线。
为什么这条斜线下面粗、上面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往上,目标的难度越大,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来越细 。
包括工程师在内的专业人士,做的就是找到或者编织出攀登绳索的工作。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普遍适用。
我有一位朋友(且称他为L君吧),他在国内投资界很有名。L君说他第一次融资的过程就是编织绳索的过程。L君过去在企业界颇有名气,在工程师里颇有感召力。因此,当他准备做投资时,金融界的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和他合作。
L君一开始很兴奋,但是谈了一轮后发现,大家其实都是指望用他的名气再去找别人融资,并不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他来投资。而且国内做投资的人常常有个毛病,口袋里可能连1亿元的现金都没有,就说要做10亿元的基金。几个月下来,L君见了不少人,基金和孵化器却还停留在纸面上。
这时L君感觉事情不对劲,他虽然目标明确,却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总是在圈子外徘徊。后来他找到企业界的一位泰斗求教,那位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已有的经验、影响力和人望,构成了脚下的基础,这也是很多基金想拿他的名字去融资的原因。但是,因为他自己既没有管理过资金,也没有创业经历,各家基金其实不愿意直接把钱交给他管理,这是他欠缺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是基线所在。
认清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上下两条线,L君的目标就明确了。他要迈出的第一步是补足欠缺的基础,提升自己的基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L君需要有一条明确的通道。通道由一个个台阶构成我们可以把台阶理解为行动步骤。通道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不要做,无论有基金许下多大的承诺,他都不理会。L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重新圈定了融资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在他接近目标的通道上的事情,他一律回绝。最终,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影响力,从工业界(包括那位老先生那里)而不是金融界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投资。
等到融资基本搞定,他又利用自己在工业界和媒体领域的影响力,聚集了一批年轻人。然后,开始做大公司需要却不愿意建团队做的项目,并且很快就有几个项目获得了工业界的认可。这样一来,他就把过去的天花板变成了后来的基础。有了新的基础,很多投资人就真的带着钱来找他合作了。此时,他其实已经把自己的基线提高了,当然也会看到头顶上更高的极限,他在近十年间,把事业越做越大。现在,他已经是中国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了。
我们通常会提到一个词:工程化。所谓工程化,就是依靠一套可循的,甚至相对固定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我把这种方法论简化成三条线,可能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专业人士通常有着良好的训练,下面的一条线基准较高,也清楚上面的一条线在哪里,缺乏的可能是第三条线,即从下往上的那条斜线,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那条线往上走。
找不到上下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