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黑塞的一部经典著作。薄薄的一册,因其语言优美,引用译者的话:“《悉达多》完全是一部诗的,充满歌咏性,音乐性,光彩夺目的杰作。”又能引人深思,所以读起来手不释卷,如饮甘饴。
本书的宗教与哲学寓意宏大,研究者众多,上至中外名家,下至若干读者。每个人读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者也谈谈自己的心得,就算附庸风雅吧。
一、悉达多与贾宝玉
悉达多早年作为高贵的婆罗门,他参禅、洗礼、献祭和祈祷,但灵魂仍然悸动不安,心灵不宁,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
内心对“得道”的渴求,使他毅然弃绝双亲和故乡,走上苦修之路。步入林中,成为一名沙门。在沙门中他通过自愿受苦,战胜疼痛,饥饿,焦渴与疲惫,学会克己,学会暂时“忘我”,但最终还是回到“我”的轮回中。
于是他又放弃沙门,追随佛陀乔达摩,但佛陀的法义也无法挽留他,折服他。他不再苦修,要拜自已为师,要认识自己,他要觉醒,步入红尘,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贾宝玉,宝玉原是青埂峰下一块通灵的石头,只因动了凡心,向过路的神界使者一僧一道恳求携带他进入红尘,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便由一僧一道变“石”为“玉”,携入俗界贾府,历劫19年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终悟道,又变回石头,回归大荒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失去精神家园,荒疏思想多年后,悉达多胸中的鸣鸟尚末死去,他终于再次清醒,告别了颓废和恣意放纵的生活,重新走入林中,作了一名船夫渡人过河,正如《红楼梦》中的急流津觉迷渡口。
曾经太多的苦修,太多的知识,太多的教义,让悉达多苦苦追寻,但仍找不到“圆满”。直到他亲自经历了红尘,品尝了尘世中的一切,心中的神性终于唤醒了他。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死去,出现了崭新快乐的悉达多。
同宝玉一样,只有经过红尘的洗礼,才能幡然醒悟,获得重生。
二、《悉达多》对生活的启示
在悉达多的口中,我们是“孩童般的世人”,我们过着“不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以前的悉达多蔑视这样的生活和世人。
历劫后的悉达多,感同身受,理解同情,爱戴敬重世人。因为在世人的欲望中,在盲目的忠诚,强悍和坚韧中,他看到了生命、生机,看到了坚不可摧之物。
每个人,每种物,每阵风,每片云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同样神圣。虽然世界并非圆满,但世界的每一𣊬间皆为圆满。接受自己,接受世界,一切皆有定数,我们只需顺从。就像基督知道我们是罪人,知道人性的无常、变幻,但“神爱世人如他眼中的瞳人”。
所以对于世人来说,涅槃和重生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怀抱爱,怀抱敬畏和惊叹注视自己与一切存在之物,在尘世中追寻内心的圆满。
三、《悉达多》对教育的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现在最大的困感是:一些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也没有思想,整天沉溺在游戏、短视频等虚幻的世界里。既着急又不知所措。
文中的一段话打开了我的心胸,“难道你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能使他免于轮回?”,“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
每个人的道路只能自己走,每个人的苦难、得失只有自己品尝,正如悉达多学了一堆教义,只有靠自己在红尘中实践才能觉醒。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我们要做的是等待、思考、倾听。要爱每一位孩子,不凭他将来成为什么而爱他,因为他今天和现在出现在我面前而爱他,无需用太多的言辞和教义,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用举止和行为去帮助、引导他们。
合上《悉达多》,我知道阅读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和领悟,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还是会抱怨,发怒,惊慌,焦躁……不会等待、思考,缺乏智慧,“立志行善由我,行出来由不得我”。所以我也要像悉达多一样,必须走过自己的道路,经历自己要经历的事情,可能才真正的自我觉醒,达到涅槃。那么,继续修炼吧!
2024、7、5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