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佐藤学告诉我——“静”也可以“革命”

佐藤学告诉我——“静”也可以“革命”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3-04-04 20:37 被阅读0次

    案头一直摆着佐藤学的两本书,一本是打印装订的《静悄悄的革命》,一本是《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你看,两本书都有同样的两个词:“静”与“革命”,稍做联想,可以理解成“静”也可以“革命”否?

    静的反面是动。在实施新课程来的前些年,观摩课堂必定以谁的课堂最能动、最常动、最会动取胜。当这样动感十足的课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我们将目光重新锁定课堂审视课堂,当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学习的本质的时候,“宁静的课堂”呼之欲出。只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缺乏一些理念做支撑,缺乏一些案例做示范,“动”了那么久的课堂,要想马上“静”下来谈何容易。

    这里的“静”不是形式上的安静,而是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沉静,沉静下来学习、思考、成长。

    “静”的课堂为什么可以“革命”?

    这两年,创设“宁静的课堂”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是,我的课堂游走在“静”与“动”之间,两年的实践经历告诉我,要想课堂的“静”,老师首先要“静”。当上课的老师自己懂得遵循学习的规律,能够大胆让出自己的舞台,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思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才会“静”。这样的“静”下面其实暗藏着思维的波涛汹涌,潜滋暗长。作者说:“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儿童,诚实地面对教材。我认为这两种诚实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这也正式新教师与资深教师能够实现合作学习的秘密之所在。”自我剖析,我不够诚实。因为,在面对孩子和教材的时候,我都显得有些急躁。下面的这个教学片段或许有我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

    师:你来说吧!

    生1:我是通过计算得出来的。

    师:我没有听清。你坐下(望着另一个同学)你来说。

    生2:老师,他说他是通过计算得来的。

    师:没有说到点子上。谁再来说说。

    为什么老师不对生1做出评价?理由众人皆知。老师是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我们的心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或者心中只有答案,没有学生。“一面做着倾听的样子,一面想着驳回学生思想的理由,搜寻着改变他们想法的途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无视学生观点中的可取之处。我们仅仅是把倾听当做一种姿态,当成是“骗取”学生的信任,“套”出他们真实思想的诱饵。如此反复几次,学生便有上当的感受,就不会再接受你的亲近了。” 上海白伟雄老师的话一语中的,揭露了我们不诚实面对每一个孩子的虚伪,这样的革命就成了假革命。                                                                                                                                    “静”的课堂可是可以“革命”的,只要这个老师是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儿童和教材。将中心放在“倾听”、“串联”和“反刍”上,才能构建一种“宁静的课堂”。但是,“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所以,老师改变了,那么课堂呢?

    “静”的课堂可以怎样“革命”?

    作者说:“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从这点层面上来说,目前我们的课堂或多或少有了这样的影子,我们也处在探索之中。探索的过程是美妙的,所以可以撷取一个同桌分享的片段来佐证一下这样的“革命”:

    那节课,行走至诗源处,诗源叫住了我,我想,一定会有好戏。

    师:有什么问题吗?

    诗源:老师,我们俩有点小矛盾。

    师:呵呵,什么小矛盾,说来听听。

    诗源:老师,你看嘛,我们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朵花。我的算式是2*6=12(朵),而他(指同桌鹏远)的算式是4*3=12(朵)。

    师:哦,是这样啊。那你讲讲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诗源:看嘛(指书上的插图),路的左边有6朵花,右边有6朵花,是2个6相加啊!

    师:(问鹏远)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鹏远:听懂了。

    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鹏远:同意。

    师:那你说说你的算式的意思。

    鹏远:路的左边有3朵黄花和3朵红花,路的右边也有3朵黄花和3朵红花,这样就是4个3相加,所以算式是4*3=12(朵)。

    师:(问诗源)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诗源:听懂了。

    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诗源:同意。

    师:那现在你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你们坚持哪一种呢?

    诗源:(最先反应过来)两种都可以。

    (鹏远也跟着点了点头。)

    师:这就对了。再想想我们在分享的时候如果出现几种答案,或者自己没有想到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诗源:哪个有道理就听哪个的。

    师:很好,我们在分享的时候一定要先学会欣赏别人的观点,只要是有道理的我们都要接纳,好吗?

    作者还说:“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望。”既然是共同愿望,那就是有方子可开的,有道路可寻的。现在,有的人实践,有的人观望,有的人排斥,因为这的确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也好,宁静的革命也罢,都在告诉我们“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也告诉我们,“革命”有其根本的目的性和持久性。所以,又不得不提到那句“教育是慢的艺术”,昙花一现的不叫革命。

    读佐藤学的书,会发现在我的身边,还是有一些假革命存在。“追求虚假主体性”——“在一部分教师中正在实践着一种指名方式,即发完言的学生一定要指名下一个学生,这也可视为虚假主体性现象的一种表现。”我没有采用,但有同事在用,看起来,老师只点了一次名,余下的都是学生在点学生,不是主体性吗?作者说:“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愿望。”原来,这也是一种控制,只不过借学生的点名来控制课堂。

    读佐藤学的书,我会知错就改。以前,每学期末给学生写评语,很多孩子我都会写上请积极发言这一条。但是作者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我一直认为倾听和发言同等重要,有时还会夸大发言的力量,当看到“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这句话,我思考和分析了好几天,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开始改正自己的偏颇,对我个人而言,这算得上是小小的革命。

    现在,再翻开这两本书,看到我留下的批注,还是同样能深刻感受带给我的冲击——“我也为之”、“我大受打击”、“改变,刻不容缓”、“我有些强势”、“抬头看创造,低头看分数”等,有时还会在一段话的旁边写上“呵呵”两字,表示认同和理解。

    课堂有了“静”的底蕴,参与课堂的教师和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我也深知,这样的“革命”,需要勇气、胆识和智慧,所以,我十分乐意在“静”的课堂去努力“革命”一番的。

    但愿不是反革命!呵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佐藤学告诉我——“静”也可以“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r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