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寂静的深夜,我伏在案头,在莹莹烛光下执笔,试图从一张张书写杂乱的稿纸上探寻一丝内心慰藉。可惜时光太慢,我终是熬不过这恍惚的烛光。映在墙上的影子愈加疲惫,渐渐地,眼前昏黑了起来……
忽地,一丝光亮从眼前飘荡,疲惫渐渐隐退了,不觉然间睁开了双眼,可眼前的一切令我猛地惊觉。轻伏的书桌变得低矮古朴,屋子里空空如也,惟有那桌上的纸砚笔墨稍掩寒贫,不至于家徒四壁。桌旁还盘坐着一位老者,长须飘飘,朴素的装束一下子将记忆拉回进史书。原来,这是古代。老者一直匆忙地书写,令我不禁悄步走上前去,笔下“春秋”二字赫然纸上,原来他是至圣先师!我紧地后退两步,仿照古书的描述作揖行礼。老师察觉到了我的存在,放下笔,连忙扶我起来,我恭敬地请老师坐下。见我装束,老师问询:“先生何许人也?”我欣喜地答道:“我是这片土地的后人,大概两千多年了吧。”老师有些惊异,慨叹道:“见你仪表堂堂,真算得上后生可畏啊!我曾记得当年游历时,在路上碰到的三个顽童堆砌城堡,其中一子竟语出惊人,言曰‘城不避车’,我当时无言以驳,只得赞叹不已;而今又逢远道来客,更觉此言甚是啊!”我忙回答说:“老师您太客气了,我不过茫茫后世中的俗人,老师还记得您的学生子路吗?您不是说不可以以貌取人吗?”见我此言,老师开怀一笑,我又继续说道:“您才是我们华夏子孙世世敬仰的至圣先师啊!”老师笑答:“何出此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师亦为徒,徒亦为师,怎可称我为至圣先师呢?我曾拜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世人说他们远不及我,但我觉得我只是在诗书上略胜一筹,而他们在礼乐上的造诣是我远远不能及的。诗书方面他们以我为师,可礼乐上那就另谈了!”我如获至宝,继续竖耳悉听,“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啊!”
老师提到学术,我不禁发问,以求甚解:“既幸逢师,学生有几疑可否请教?”孔子答道:“先生请讲。”“该怎样做学问呢,我只自足于一时略见,却因此失去了对知识的严谨之心,更失去了探寻知识的主动性,该怎样去解决呢?”老师听罢,反问道:“那你因何而学?”“为求得至于而立之年不窘迫于世吧!”我不假思索道。“那先生要追求何物呢?”我顿时语塞,哑口无言,忙向老师请教。老师语重心长,言道:“君子有两个方面不得不思考啊。第一,少时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能力做事;第二,年老了如果不把所学的东西教给别人,等死了之后,就没有人会记着我。而学习一是为了做事,二是为了修身。”第一次懂得了因何而学,我恍然大悟,而又不禁心生惭愧。老师停顿了一会儿,又讲起了他从追求知识的尽善尽美,到求学时的安贫乐道。我如沐春风,连连称是。
面对空荡居所,我不禁发问:“老师为何生活得如此清贫?这与现代人所想象的万世师表大相径庭啊!”老师坦言道:“我只是专心求学,对于吃穿又有什么追求呢?衣足御寒,破损又有何妨?食足充饥,乏味又有何妨?有人拿吃穿来享受,是他们愿以此为美;而我只追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畏’这一境界,道不同又怎可相为谋?”我听此言忙再拜。“只可惜不得志啊!”老师轻轻叹息:“我实在有所不知啊!”“您只是生不逢时,由于战乱,儒学才不被推崇,您不知华夏青史两千余,尽享您的熏陶!”先生忙起身道谢,我连起身请老师坐下。
眼见案上残烛将熄,我深知这一场奇游即别。起身,欲拜别,老师也起身,看我即要离去,忙赠言:“你要谨记,自强不息,勤劳为本,真心待人,待人以信,谦逊处事。”我感激万分,忙要再谢,可眼前又是一沓稿纸,一支残烛。微弱的烛光映着一行小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