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5、to do
至少是从初中开始,我就喜欢给自己列任务清单,到现在,无非是换一个英文名,叫“to do list”。据说很多人的成功秘诀,都是每天完成几个要紧的任务,比如刘德华,比如稻盛和夫。我属于“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一类,哈哈。
苏轼也习惯于把每天要做的事条列在“历纸”上,做完的,当晚勾销,事无停滞,心里就很舒坦,可以毫无牵挂地一觉睡到天亮。他的日常工作很繁杂,且大多没有美感可言,列清单可以让他提高效率,克服拖延,节省时间和心力去“从诗酒之适”。所谓“历纸”,是由长官平时记录下属政绩优劣的考状,我们办公桌上也有一沓一沓的考核表呢,拿来写清单,总算派上了个好用途。
6、输出
昨晚飘了雪花,落地全化成了水。今日除夕,午后,天居然放晴。
继续慢慢做些收拾工作,长沙话叫“捡场”。这个词还有一个用法,就是进行惩罚。家里孩子淘气,大人要进行肉体惩戒,就说:“等晚上你爸爸回来捡你的场!”大人若犯事,也会有领导或“运动”捡他的场,那倒不一定仅限于肉体了。
往日每到春节,我总要莫名其妙被母上大人捡场,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所为何事?
捡好场,晚上去跟舅舅他们吃饭,少不得又要听他们高谈阔论。
小时候每听他们谈论某书某人某观点,心里就想:这都是文化的消费者,将来还是要做生产者。
所谓生产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输出”。如今还流行一句“输出倒逼输入”,大约是当年那些跟我一样想法的人都长大了。
只是大家都忙,能做到输入的已经是少数,遑论输出。所以鄙视链上,输出为高。
那么输出者还要输入吗?
秦少游的弟弟秦少章跟随苏轼学习过两年,他有记录:“某于钱塘从公学二年,未尝见公特观一书也”,说苏老师写文作诗,碰到要用典故的时候,哪怕是很寻常烂熟的事,也要弟子们去查原书,才敢使用。
两年不读书?秦少章如果做自媒体,一定会说苏老师“人设崩塌,三观尽毁”。
《苏东坡新传》作者的评述很在理,他认为人之为学,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泛吸取,到成熟阶段,则必须把自己从别人的知见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创见发挥自己的感情,与学书作画临帖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是一样的。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也就是锺叔河先生爱说的谬塞那句:我的杯很小,但我用自己的杯喝水。
可输入者,浩如烟海,能输出者,一瓢饮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