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心理
《道德经》之成语-抱朴含真

《道德经》之成语-抱朴含真

作者: 遇见宏山 | 来源:发表于2023-07-11 06:14 被阅读0次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大雨  26℃-32℃



抱朴含真

宏山手写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

【成语】:抱朴含真

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无欲无求,真正做到无为。

在远古时期,人类和自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当时人类的认识有限,并不比别的动物高明多少。可随着认知的增多,人们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并且不断打乱自然的平衡,因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老子却弃绝它们,有人以为他们不一样。《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为后世考虑的很多、很深刻,所以向人们展示的是具体、实在的形式,而隐藏了真正的道,使中等层次以下的人遵守具体的、实在的形式,不被道的高深莫测弄迷糊,如此也不失为君子。而中等层次以上的人自然应当追求最高的道。

老子不是这个样子,他立志要人们明了大道,而急于开化人心,所以对人讲大道,而忽视了具体的、实在的形式,认为治学的人只知道具体的、表面的知识,道就体会不到了,所以主张弃绝仁义礼乐来使人明道。

所以说呢,后来的人以老子为指导,有祸乱天下的,而学孔子的人通常没有大的过错。因为老子的言说而得道的人不少,而通过学习孔子来求道的人常苦于无从入手,两位圣人都不够全面,重视了此就难免忽视了彼。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欲益反损: 出自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释文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淡而无味: 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释文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

  • 2021-11-20

    上善若水,汉语成语,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词语常形容君子为人处...

  •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日更第53天)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

  • 《道德经》成语小释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文意深奥,包含广博,可谓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着很多成语,更可谓其精髓。 自知之明 出自...

  • 渊明诗摘

    劝农 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二 哲人伊何?时...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7)《劝农》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总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认识别人的是“智”,了...

  • 读《道德经》札记(23):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认识别人的人,是有...

  • 抱朴含真

    经常练字,总为找不到喜欢而恰当的话句而忧心忡忡。在词海中,我对“抱朴含真”这个句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之成语-抱朴含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uy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