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大自然的普遍现象,凡事接近完美时,总会迎来亏损。
写作也一样,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灵感喷薄。某段时间也许就停滞不前,无法再上一层楼,或者写不出想要的东西。
遇到瓶颈期该怎么办?放弃,挣扎还是顺其自然?
或许下面的方法对你有用。
一 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欢的事
村上春树有一段时间硬是一个字都写不出,后来他去跑步。因为跑步,不仅身体好了,睡眠质量高,而且还跑成了马拉松选手,之后一直佳作不断。
胡适就更有趣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7月4号: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这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夫。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来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三日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一直打到过完了瘾,才骂了一句:妈的,不搞了。然后屁颠屁颠安安静静搞学问去了。
即便是名人作家也都有跟写作过不去的时候,普通人自不必说。不如先放一放,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等全身心得到放松后,灵感可能就回来了,创作欲望也回归了。
就像生活不能只有柴米油盐,风花雪月,拼搏奋斗,总还要有些别的来支持漫长岁月中长久的喜爱。
写作也一样,不能除了写作就什么都没有了,你可以去旅行,打一场球,养一盆绿植,逗弄一只小猫,玩玩喜欢的游戏,找老者聊天,欣赏窗外的云卷云舒,看望一个老友,见你喜欢的人……
这些人或物都可以给你力量,支撑起你面对写作岁月里的艰难困苦的信念。
二学习充电,补充养份
有时候我们写不出东西是因为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过程,很难想象一个不怎么爱学习,爱阅读的人能将写作进行到底,恐怕即便一开始满怀信心,中途也会无声夭折。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可见,写作从来不是单项行驶的路程,它需要阅读做为回程路静静躺在身侧,在写作疲倦困顿时输送养份,让写作快速复苏,进入高燃状态。
曾经有人问村上春树,要当小说家,需要什么样的训练和习惯。村上春树讲到了阅读,他说阅读看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
就像“要做欧姆蛋,首先得把鸡蛋敲开。”(即有料才能做成美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才能写出佳作)
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读书,总之多多益善,一本一本读下去,它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
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古今中外,但凡经典名著,都是写作者搜集材料,大量阅读,重新加工创造出来的。
当写作进入瓶颈期,不如先阅读学习看书吧!
三 倾听内心,坚持走下去
当每次提笔无从下手时,你是不是在心里唾弃过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字都写不出,你什么事能干好?
就你,也想当作家,痴人说梦吧!就你,也配?
写作太难了,我可能真的不是写作的料……
每一次的质疑,都只能加剧自己的离场。每一次不自信,都将摧毁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一举成名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坐了无数年的冷板凳才悄然来到众人面前。
写作可以有倦怠期,但人不能有自弃心。
大家都看过挖井人的故事,两个人一同去挖井,其中一个人挖几天换一个地方,挖来挖去到处是坑,就是不出水,他抱怨那里是个蛮荒之地,让他的努力白费,没多久就走了。
一次放弃,次次放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人的一事无成,并不是因为天生如此,而是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
而另一个人则坚持在一个地方挖井,哪怕铁锹坏了,手破了,脚崴了,别人都劝他放弃,嘲笑他是大傻子,他也不理会。
铁锹坏了换新的,手破了,脚崴了休息好了再继续,最后他终于为自己家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也许,你的努力,有人会讥讽。你的执着,也许别人读不懂。在别人眼里,你也许是小丑。但在自己心里,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国王。
写作是长期过程,特别是小白的成长之路更是艰难。除了会经历自疑,被质疑,写作上毫无突破进展,每一次瓶颈期都可能让自己败下阵来。
这时候,一定要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问问自己的初心,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只要还是肯定的回答,一定要坚持下去。
人在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写作这条路上,愿你我都不轻易做个逃兵,好好历经这九九八十一难,早日得到写作真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