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相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那么几句压箱底儿的“老人言”,儿时初听好奇的同时默默记下,大点了,面对有些或会对未来产生些影响的选择时便能即刻翻出来供为箴言,后来见了像自己从前那样犹豫不决、跃跃欲试的“新人”便刚好劝一句“这俗话说啊……”
看起来,只要,也只有顺着上帝只给人的路,方能得到满意的人生,成功不行,还能觉得快乐、幸福。活着的意义,大多数时候便被定义为了生活,像教科书一样被教给每一个尚能触摸外界的孩子:非这样不可,那样,那样的人都是傻子。我们于是把那些偏离了公众价值观的人们称为傻子,也过上了最聪明的日子。
梵高就是这样一个“疯子”、“傻子”。可他难道除了画画对身边的一切无所察觉?他不知道自己被衣食无忧或同样贫困的人叫做疯子、傻子?他最后仍顶着笑话嘲讽做着别人眼里最傻的事。他不渴望生活吗?他曾经多么渴望一段长久热烈的爱情啊,他想要的不多,温柔的妻子,活泼的孩子,足够度日的咖啡、面包与一个温暖的房子。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在画廊里将自己看不上的作品卖给附庸风雅的有钱人们,也可以从头学习与实物一丝不差的绘画然后售卖自己时髦的作品,甚至当一个父亲那样的传教士,让贫苦的人们相信虔诚能让心灵过上天堂一样的日子。但那可不是他所渴望的生活啊!他就像是一只逆着水流的独木舟,直盯着自己的目的地,对身后无从选择又前仆后继的流水嗤之以鼻,他渴望的生活不是那样的随波逐流,却是水最终流向的平静的大海,而慢慢发现她永远在自己的目标的反方向,自己也是永不回头的。他是一心追逐自己热爱的事业,即使不被世界温柔以待。他说:“我认为,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在追求,但未必一定有所收获的人;我认为它的含意与‘我知道它,我已经得到了它’正相反。我说我是艺术家,我的意思是‘我在寻求,我在奋斗,我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艺术中’。”
我们总想为生活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准备,行动之前也会先权衡利弊,那样就不会手忙脚乱。这时梵高似乎成了一个反面教材:想去一个地方却没有足够资金,那就不分昼夜地用双脚走去,然后在饥饿中病倒;爱上了一个姑娘,便以为热烈的拥抱与表白一定能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进而得到芳心,甚至没有想到照照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外形或者找一份靠谱的工作,反而吓坏了姑娘与家人;拿到钱之后一定先买足绘画用的工具,之后只好四处借钱、赊账糊口,免不了大病一场……他若是对自己的未来稍做些打算,也不至于连吃饭钱都没有。他的眼睛好像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此的敢想敢做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但能创造那样伟大作品的也只有他,绝不会是一个身着考究服装一边品尝着上等红茶一边展开报纸从容阅读的优雅绅士。我们所要从他身上学到的,不是,或者不光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而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忍受痛苦、坚定如一的能力。万无一失的生活有着我们所向往的淡定从容,同时也可能成为让梦想沉睡的温床。既然放慢脚步也不能抵挡自己的路上注定的苦难,挺起身来去迎接、去磨砺才是真正的成熟。
与很多从小学习绘画技巧,思想前卫,天马行空的现代画家相比,这个邋遢又情绪化的大叔看起来与艺术相去甚远。绘画于他,说是事业,倒不如说是这个积压了太多情感后厚积薄发的窗口,是自然的流露。他的作品数量不算最多,可受过的苦有几位艺术家可以相比呢?周国平称他为“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可谁能想到他的作品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与同行的嘲讽、质疑中,在忐忑不安的尝试中诞生的呢?生若逢时,便是赶着潮流大放异彩又最终湮没于人海中的无名画家;生不逢时,便踽踽独行,将自己折磨到死,不见天日。他注定是独一无二的人,独一无二的人生。
或许时光倒流,他仍会选择渴望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