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原因,还因封控原因,有半个月没有去上班了,在家难免烦躁,老公建议我读诸葛亮的《诫子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佛系中带着正能量的话,出自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家训《诫子书》。
全文只有八十六个字,却是诸葛亮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寄予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国学大师南怀瑾从小熟读此篇,并将此视为做人处世的训条。他学贯中西,做学问几十年,一直提倡这篇古文,在课堂上讲了无数次,因为其中包含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哲理。
重读《诫子书》,领悟到一些新的东西。一个人必须练就三种力量。一是宁静的力量,让人始终听清内心的声音;二是俭约的力量,将精力集中于想做的事业;自律的力量,解决人生各种问题的工具。
宁静的力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走至人生尽头,最后的叮咛,语重心长,“静”重复出现了三次。
在诸葛亮看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不论做什么,首先得保持一份宁静淡然的心境。修行一生,筹谋一世,他最大的感悟或许可浓缩成一个字:静。
光合四年,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一个名门望族,家里世代有人从政当官。可他实在是个苦命娃,3岁时母亲病逝,8岁时父亲病逝,从此跟随叔叔生活。17岁那年,相依多年的叔叔也去世了。之后他搬到湖北一个叫隆中的小山村,过起归园田居、躬耕自足的生活。
天高地阔,繁华三千,在无人问津的安静一隅,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一边种地养活自己和姐弟,一边坚持读书,学习圣贤之道。
这一蛰伏,就是十年。这十年,他以卧龙之姿,博观厚积,日复一日,砥砺深耕,年复一年,为日后终将到来机会做准备。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诸葛亮27岁那年。为兴复汉室招兵买马的刘备来到隆中,三顾茅庐,听完三分天下之计,诚邀这位有志青年出山。
从此,诸葛亮将积蓄的能力全都用在匡扶大业上,缔造出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一个又一个神话。怀才的人,终会遇见良机。宁静的心,才能超越自己。
俭约的力量
“俭以养德。”除了静,俭,是诸葛亮留给儿子的第二个大字。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又平定益州,他对功臣论功行赏。诸葛亮因此获得金银万两,锦帛无数。换一个人,大概会拿这笔钱财享乐一番,再给子孙置备家业。这也无可厚非。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他觉得家中田地已能够确保子孙衣食无忧,至于自己,衣食住行由官府供养,就算双十一搞活动,也没什么必须抢购的。所以,将这笔钱投入国家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他一生廉洁,死后没有留下多余的衣物、多余的财富,只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美名。
除了《诫子书》,诸葛亮还写过一篇《诫外甥书》,教育外甥如何成为一个担当的人: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
他认为,克制情欲,去除俗念,抛开琐务困扰,过一种物质和心灵的俭约生活,才能有所作为,奋发成才。
庄子早就说过,鸟儿累了栖在树上,深林再大,不过占一树枝;鼹鼠渴了想喝水,河流再广,不过喝满肚子。
一个人,再富有,也不过住一间房,睡一张床。又何必苦心孤诣贪求过分的身外之物,作为生命的负累?
关于俭约和奢靡,《菜根谭》中写道:饮宴之乐多,不是一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
俭约,是不贪,不执,放下虚名俗利,对过分的欲望和多余的物质做减法,过一种物质极简、内心丰盈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返璞归真,抵御外来诱惑,将全部的精力集中于想做的事业和理想。
自律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告诫儿子,做人呢,要戒骄戒躁,切勿放纵任性、懒散怠慢。
诸葛亮小时候生活在岘山脚下,这里青山绿水,风景怡人。他是上进心很强的少年,从不耽于玩乐,自觉开启闻鸡起舞、寒窗苦读的求学生涯。他天资聪颖,但不因此偷懒,反而比别人更加勤奋好学,更加懂得一日之计在于晨。
每天叫醒他的,是公鸡的打鸣,也是心中的理想。他会叫醒弟弟诸葛均,兄弟俩结伴去山上晨读,温习前一天在学堂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好习惯,后来带动了很多小伙伴。
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攻读老师要求之外的读物——诸子百家的著作。窗外,夜色沉沉。窗内,一灯莹然,一枚布衣少年在一平米内的温暖下埋头苦读。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年。
南怀瑾先生说:能够控制早晨的人,方能控制人生。这一点,不知是否从他的精神偶像诸葛亮的人生故事中悟取。自律的人,才会惜时。唯有惜时,勤奋学习,才能有所精进。
自律与不自律,必然收获南辕北辙的人生。世界那么辽阔,诱惑那么多,你若躺平,怎会躺赢?自律的人,终将获得想要的自由。
我们常说,读书静心。当你的心静不下来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篇《诫子书》,字字珠玑,却又深入浅出。
读进去了,你会明白,做人做到极处,天下种种道理可以归为三个字:静、俭、学。
宁静的力量,让人始终听清内心的声音;俭约的力量,将精力集中于想做的事业;自律的力量,是解决人生各种问题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