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结束了,晚上,终于有时间和同事来到烧烤店,来此久违的夜宵。
酒过三巡,同事之间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有位“老”同事,到单位现在满打满算已经七年了,在又一次渡过旺季之后,领导和他谈了此话。
谈话中,领导问他根据现阶段的工作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同事的工作偏向于营运方面,在我们这个业务部门,依靠他的技术能力,撑起了这个营运支撑,让其他同事得以能够出去跑业务。
同事为了工作也努力学习Excel之类的技能,但到了真正思考,自己可以升去什么岗位的时候,面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同事觉得除了能够干好现有的工作,也没有胜任管理岗位的能力。
于是谈话和平结束。
工作七年,同事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觉得也很满足。
一、
升职加薪,是每个职场人的梦想。
许多企业中,想要升职,依据的是自己岗位工作上的业绩。
但有些职位业绩并不会太突出,而且升职后更多的是处理管理上的事物,与自己原岗位的事物并不相同。
不断的学习业务,努力工作,再本职工作上就算做出业绩,但上一层级的岗位并不适合自己。
于是,升职才会加薪,但上一层级岗位的不胜任,让我的同事陷入了一种迷茫。
这就是在企业里常出现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说,在层级组织里,如果我们在职场上积极进取、不断晋升,那我们就迟早会升到一个超出我们能力的位置,落入工作不胜任的困境。
在这个层级组织里,加薪陪伴着升职,升职意味着更多的利益,于是所有人努力工作,为了升职加薪。
但加薪并不总是利益,也伴随着责任。
于是,努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得到升职的奖赏,结果来到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拿破仑,一个勇冠三军的士兵,并不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运筹帷幄的将军。
但为了自己追求更高的工作和薪水,在这样的金字塔型组织里前进,就不得不往上前行。
二
既然呆在这样的层级组织里,作为个人为了避免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1、培养兴趣
在一个领域里、一家企业中、一个岗位上,自己正在工作下去的动力不应该是加薪,而是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一位好老师,不管是深究所在岗位,还是去到更高的岗位,兴趣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内在动力。
然而“寻找兴趣”,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去在一个领域里不断前进,在现实里可遇不可求。
在现实中,更多的是在一个领域里,你不断的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培养兴趣”就显得更为有效。
兴趣只是在心里的一颗种子,只有不断的去培养,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培养兴趣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一个领域里摸爬滚打,最后有所成就,从此喜欢上这份工作,有动力坚持走下去,这就是培养兴趣。
2、成为专家
培养出兴趣后,就要开始打磨自己的技能,成为能够不依赖与平台、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家。
现在的企业寿命越来越短,而个人却活得越来越长。
靠在企业里不断升职获得利益,既会让自己进入不适合的岗位,也会在企业无法保护自己时,让自己失去安全。
而最能够给与自己安全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
我自己身上的能力。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面提到过1000粉丝定律。他说,在未来,一个音乐家、美术家还是其他有者自己技术的人,能够吸引到1000个粉丝,你出什么东西,他们都买,这样就足够养活自己了。
3、学习技能
技能分为两类,一种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能力,就像一跟棒子,直接可以敲开一个核桃这样的“棒”型能力。
另一种是想一个碗一样,可以让我们装下其他东西,这种技能就是“碗”型能力。
我们需要在学习Excel、python这样的棒形技能时,更多的去思考、学习学习力、管理能力这样的碗型能力。
不管自己升到企业的管理岗,还是成长为自己的管理者,都会发现简单、重复的工作我们可以交给下属,甚至机器。但带好团队,做出选择,这样的工作更多的需要依赖我们自己的“碗”型能力掌握了有多少。
在低层次的岗位上掌握更多的时“棒”型能力,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抽出时间去学习“碗”型能力。
三
日复一日的工作如同一次次波浪,不断冲击着我们内心的岸堤。
真正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波澜壮阔,每天望着同样的风景,不禁感慨在这平凡里,生活变得缺少色彩。
其实选择权在自己手里,希望看到怎样的风景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勇于改变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生活会给你送上一份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