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几个月,我们是在见习与实习中度过的。
这说起来像是一个过渡,我们抱着满心期待走进各大园,作为旁观者或临时的参与者见证了一些实况。
跟上班的实操比起来,那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唯一留下的一些印象也不算太坏。
你的心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第一次见识或真切地感受了为他人服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那个人是小孩子。当然,我们更多时候还是那么喜爱着孩子们,特别是那些可人的有灵气的孩子,总叫人忍不住亲近宠溺。而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门外汉,也总是抱有额外的好奇和好感。
当时的我们心中只有孩子。我们会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找时间与他们说话,用手机拍照留念。
我仍记得扬州那个印象深刻的班级。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是隔开的,若老师进入办公室关起门,压根看不见孩子。但这个班的孩子似乎特别乖,老师在与不在,他们都一个样,说说笑笑,丝毫不闹腾。
这样能使孩子内化规则,自然约束,后来也成了我一直的追求。
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已经大班了,别的孩子正常做操时,他一个人永远就那么站着,动也不动,呆若木鸡,直到早操结束再跟着一同回去。
要不是他的父亲“死马当活马医”式地问我,我也不会那么真切地去思考关于他的问题。“你们在学校里学过相关的内容吗?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呐……”也许他并不期待我的回答,也许他是对一切办法已经失望。而我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特殊孩子的负责任的父亲的焦虑。我很想帮助他,很想有什么办法与他分享,帮他解决这个伤人的烦恼,只为那一抹信任和寄托。
而当我带着这样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扰去问班主任时,以为会得到哪怕一丁点的指导,答案却出乎意料。“那没有办法,谁叫他生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当时班主任的口吻并无冷漠,而是平淡温和。加上她对别的孩子的优质教育,使我毫不怀疑,这的确是件被命运捉弄至无可奈何之事。
实习看的多,做的少,毕竟还是容易得多。值得提醒的是,需要从身体到心理,都做好为他人服务的准备。你已不再是那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花着父母挣来的血汗钱,成日幻想着爱情与未来的宝宝了。
注定这一遭,将渐渐失去做宝宝的资格。
剩余的事,同学们都有的印象就是,真正的幼儿园老师比我们这些象牙塔学子想象的要严厉得多。不矫情,其实就是比想象中凶,没看到太多和谐温馨又可爱的画面。当然,一般也不会有什么越格行为,只是在未见过的人眼里,加上一贯的对他人职业形象的期待,正常人会觉得幼儿园老师似乎脱离了温柔、爱心这些词语。
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在我们这些实习生面前连装一装的兴趣都没有。对于这样的普遍现象,作为学习者,我们没有提意见的资格,只是默默感觉到,以后的某一天,我们或许也会变成这样,脸上带着冷漠的表情,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习以为常。甚至,我们或许会变得更夸张。因为我们不确定,未来到底会经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