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同学们为谁是《孔雀东南飞》中最悲剧的人争论不休。
目前上排行榜前三名分别是:
美丽漂亮刘兰芝;
蛮横无理仲卿妈;
无辜躺枪太守子;
孝爱难全焦仲卿,善良可怜兰芝母以微弱劣势紧随其后。
接下来请继续欣赏来自同学们的声音。
七班鱼文辰同学坚持认为,最悲剧的应该是刘兰芝的母亲。同样是母亲,差别咋辣么大呢?兰芝妈妈在女儿被休回家之后,不仅没有嫌弃女儿,不觉得女儿丢人,反而是“阿母大悲摧”;在县令和太守依次来求亲时,兰芝妈妈能够尊重女儿,委婉拒绝高官,这是勇气,也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爱。但女儿最终还是自杀了,而且还有儿子逼迫的因素。她做到了当时一个母亲所能做到的一切,却还是留不住女儿的生命,所以兰芝妈妈才是最悲剧的人。
七班李若溪同学认为,最悲剧的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门阀等级森严,封建专制压迫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必然是悲剧。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只能随波逐流,不可能保持个性和尊严。焦母为儿子更好的前程,兰芝为个性的自由,站在双方的视角,彼此都没有错,最后仲卿和兰芝的悲剧,是必然存在的,无法避免的。
七班谢依蓉同学也认为,悲剧的不是个人,而是爱情。爱情很美好,也很柔弱。在专制和等级下,情投意合的爱情是偶然,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必然。这种偶然很美好,这种偶然也很脆弱。我们被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震撼,也要看到现实中更多的是不敢抗争,默默忍受,夫妻离散。仲卿和兰芝的爱情因已死抗争流传千古,更多的爱情在默默忍受种不复存在。
他们的发言很深刻,也触及到了悲剧发生的原因,刚好顺势引出最后一个问题——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说是谁谋杀了爱情?
孩子们又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四班曹曼路、李祎桐和汪莛萱同学认为,悲剧的原因就在于焦仲卿。正是他的软弱、低情商和妈宝属性,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仲卿虽然自杀殉情,但他在处理母亲和兰芝关系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兰芝倾诉“君家妇难为”时,他马上去质问母亲,并用“终老不复取”来威胁母亲,让母亲“槌床便大怒”,也感到无比心寒,直接吼出“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看到母亲如此愤怒,他又立刻屈服,回到兰芝那“哽咽不能语”,说“逼迫有阿母”,这简直是干啥啥不行,激化矛盾第一名,老婆和老妈在他这波操作下彻底没了缓和余地,兰芝只能回家,更郁闷的是,兰芝被哥哥逼迫嫁给太守儿子时,他不问缘由就去责怪兰芝忘却誓言,更说出了“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那样扎心的话,一点也不理解兰芝“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痛苦,兰芝殉情,一方面是为了坚守他们爱情,也有可能是因为确实被仲卿伤了心。因此,焦仲卿虽也为爱殉情,但他应该为悲剧的发生负很大的责任。
崔振坤同学不认同她们的观点,认为仲卿有错,但也是被逼无奈,不能受害者有罪论。任何一个儿子处于那种位置都很无奈,一方是拉扯自己长大的母亲,一方是挚爱一生的妻子,除了先去上个班逃避一下,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真要需要人负责,杀死爱情的凶手应该是焦母,正是她一意孤行,一定要维护封建家长制的尊严,非要拆散仲卿和兰芝,才造成后面的悲剧。焦母不喜欢一个有个性,崇尚自由的兰芝,她只想要一个听话的媳妇,对儿子听话,对自己也听话,可兰芝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让原本恭顺无比的儿子也敢和她顶撞,这样的儿媳妇是对她权威的一种挑战,更是打破了她的认知,可能她之前受到的教育就是恭顺听话,经历了多少忍耐才成了婆婆,正准备享受儿子和媳妇的恭顺,结果兰芝外表柔弱却总有自己想法。更可气的是她竟然敢向仲卿告状,说“君家妇难为”,结果儿子马上就敢用“终生不复娶”来威胁她。这还是那个听话的儿子吗?必须把刘兰芝赶出去,换一个听话恭顺的媳妇,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掌控住局面。结果呢,媳妇确实赶走了,但儿子因此自杀了。如果她没那么重的掌控欲,少一点点妒忌心,多一点点边界感,去理解儿子,而不是用自己认为的爱去逼迫儿子,悲剧也不会发生,所以,她才是杀死爱情的凶手,但她也永远的失去了儿子,一定会后悔万分。
大家的发言太精彩,在他们发言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去思考,比如一些女生认为仲卿根本不值得兰芝殉情时,让她们去换位思考,站在焦仲卿的位置,感受他的无奈。再比如认为焦母是罪魁祸首时,引导学生从一个寡母的角度和婆婆成长经历去思考她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兰芝,最终呈现出文本探究的多样化。也有同学认为杀死爱情的凶手是门阀制度和封建家长制,还有同学认为兰芝也有一点问题,个性太强烈,限于篇幅,只能留在明天的“学生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