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朔钰
作业: 慧枚
一.拎重点篇
1. 回课。问:如来死后有无耶?对于这类虚妄无实,无关五蕴身心解脱的问题,世尊的回答是比喻,启发,反问式的,“色为常耶,为无常耶?受、想、行、识,为常、无常耶?”
2. 学习《杂阿含经》:249经
阿难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佛陀侍者
舍利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从外道入佛教
阿难问:有问题想问,不知您有空闲的时间为我解说吗?
舍利弗答:随仁者所问,我知道的理当为您解答。
两人都是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的提问是恭敬,彻底无我的谦虚。舍利弗尊者的回答,与现代人的特质-充分地对“我”的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习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环境,找出与尊者的差距,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人以 “我”问问题,回答的时候当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何向舍利弗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请教问题,并非是只向能力比你高的人请教。以能力判别,容易迷失本质,流于表象,同样的一套理论体系,每个人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学习应当融入团队,相互交流。
有疑问当及时请教。明确目标之后,不断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优化自己,超越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的时候,也必然清楚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态度。一直保持一份精进的状态,生命无悔的淡定必定随之而生。他人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欠缺,借助外部环境来帮助自己。只要是人就会有缺陷,面对挫折的时候,坦然接受合理对待。
3. 什么是法师?什么是说法师?
“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道依人弘,法依人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亲近善知识,基底是心要亲近,当充分信任,跟随善知识的教导,身也需亲近,多与善知识交流。理论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
4. 六处入触断尽,远离贪欲,寂灭、止息、不生后,有其余的吗?没有其余了吗?还是有其余也没有其余?或者既不是有其余也不是无其余呢?
已经证得初果的阿难尊者为何还会提出这种问题呢?为了示教第三者,教化他人。
5. 何为四双八辈?
初果: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果;三果:阿那含果;四果:阿罗汉果
向初果-证初果-向二果-证二果-向三果-证三果-向四果-证四果
向初果和证初果为一双,向二果和证二果为二双,向三果和证三果为三双,向四果和证四果为四双。
修行应当以证初果为目标,初果是四果的必经之路。
二.写体会篇
阿难尊者和舍利弗的交流,发自内心的恭敬谦虚,容易造成误解的对后世学人的开示,深深地令人赞叹。对于我本人,有实际的教导意义。在上完课后第二天的工作中,跨部门的沟通语气有所改善,也收到了积极的回馈。同事关系中,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同级,不应该区别对待。以前处理问题,总是有强烈的"我"的意识,自认为我是对的,就应该按照我说的来。既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表达也没有恭敬语气,这样子怎么能达成想要的效果呢,事后起争执后还相当地委屈。血和泪的经验教训,原来世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法中,就已经教导人该如何交流。
三.问题篇
对于最近经文中相似的虚妄问题,如来死后有无耶?首先,我本人并不能问出如此问题,这是对佛法有了知生死的认知的人,才能提出来的疑问?世尊的回答是启发式的,启发人自己思考。从老师的教导中,从书中,我们知道,这个问题与解脱身心苦破无关,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带有"我"见。
不得不说实话,我有点怀疑,怀疑世尊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类问题,所以用无记无常在转移视线,引导弟子不要去花时间去关注此类问题。能不能这样回答,如来死后无,但留下来的法非无。敬请老师同学解答。
不正思维不正问 十六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