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海晨星:启航教育文摘校园文学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作者: 裙子杨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15:16 被阅读0次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3)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以上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学习体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好违法乱纪,触犯国家统治者的利益,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当然是没有的,造反本身就是最严重的触犯统治者的行为。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大多有一颗忠诚的心,循规蹈矩,尽职尽责,这样的人在走上社会后,一般是不会有极端行为,对社会产生危害。但忠孝过了头也容易导致愚忠,愚忠会让整个社会缺少生气和创造力。真正和谐又有活力的家庭和国家,应该是家人互相尊重,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平等,老百姓可以发声,统治者善于纳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专心于致力于根本事物,在现今社会来看,这个根本事物,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有了好的品质和做事的原则,当然会国泰民安。从孩子的教育上来看,在早期教育中,应以孩子的品德和习惯教育为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引导,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人们若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自然就会和平稳定地向前发展。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句话若这样理解,在我们现在看来肯定是不对的,孝在如今看来应该是照顾和关心父母,对于兄长可以尊重,但不会顺从。每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独立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不可能无条件顺从什么,顺从只能在认同的前提下实现。

社会是变化发展,这句话在孔子有若他们的那个时代对统治者有积极意义,但于今人,已无借鉴意义。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国家是由小家构成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每一个家都和谐美好了,社会治安自然好,国家当然也会呈现繁盛景象。。

相关文章

  • 论语学习第四天-习惯改变命运

    【字数】794 《论语》 学而篇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 论语 | 孔子心目中的孝悌

    《论语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

  •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二天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 【再读论语】学而1.2:其为人也孝弟

    论语·学而1.2:其为人也孝弟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2021-03-05《论语·学而篇》2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 2022-05-31:《论语》今读003

    论语·学而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 【论语导读】1.2 孝悌为仁之本

    【论语导读】1.2 孝悌为仁之本 在《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 每天学习一句【论语】

    【书籍】《论语·学而篇》 【句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 02/20220214 《论语》之本立而道生

    《论语 · 学而篇》2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 论语解读二百则之第二则

    出处:《论语》《学而篇》第二则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cp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