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这个词,在人类历史上流行了近二百年。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政治经济理论问题,也是理论界有着长期争议和十分敏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思想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是有益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的。
如何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有人认为这是思想理论界的难题。在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上,“资本主义”曾经被宣传得如洪水猛兽一样:“人剥削人”、“人吃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就是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曾几何时,在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谈“资”色变,至今心有余悸。“十年动乱”中,“资本主义”,更是成了一顶谁也顶不起的大帽子和罪名!什么“走资本主义道路”、“复辟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类的大帽子,一旦扣到了谁的头上,谁就有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谁一旦沾上这个晦气的“资”字,谁就有可能成为“倒霉蛋”,带“资”字的帽子就戴到了头上,面临着永世不得翻身的危险!甚至就连子女也会被冠以“狗崽子”的“尊称”!在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统治意识形态的年代,带“资”字的名词,比比皆是!“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作风”、“资产阶级路线”,等等。谁要是着装、生活讲究一些,专业的帽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就在等待着你!此外,还有什么“地、富、反、坏、右”,一直排到“臭老九”。
每个人的一生,都向往优欲的物质生活。但是,在阶级斗争思想理论发展的极端、极“左”年代里,却被认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甚至发展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越穷,越是“无产阶级”;越是“无产阶级”;越是荣耀的程度!曾几何时,就连妇女穿花色裙子、高跟鞋,使用化妆品,男人穿西装,也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似乎人类社会只有倒退回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还有,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为什么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道路!”那么,我们不妨试问一下: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一、社会分工使人类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我们知道,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社会分工。特别是畜牧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制造的金属货币和专门从事经营的商人以后,就标志着商品经济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并逐步缓慢地发展完善。只不过,这种商品生产方式,由于科学技术还极端落后,基本上完全凭手工业生产技术完成。生产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还极其简陋。因此,它还属于小商品经济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金属货币已经十分发达。这就标志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商品交换已经比较发达。只不过由于劳动生产率太低,决定了商品化程度极其低下,可供交换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太少。自然经济的比重长期占据主要地位。
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和方法有多种,比如,改进劳动对象,提高产品质量;发明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从事劳动的熟练程度。等等。但是,从生产力组织社会形式的角度,最基本、最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就是实行社会分工,发展高度协作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在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的当代社会中,我们假设生产方式,倒退回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每家每户都各自生产自己家庭所需要的产品,人们的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而社会分工,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社会形式。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就在于可以有效地实行社会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生产劳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经济是经过上万年进化发展,才形成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商品生产使人类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二、资本是经营工商金融业的本钱和生产力要素
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生产劳动,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社会形式。我们知道,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规模越大,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人们选择动力的地理位置、大小和空间有了比较自由的随意性,就为发展近代规模化大工业生产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动力,这就促进了高度社会协作化的大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而要组织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必须具有巨额的资本集聚在少数人的手中;还要有大批可供雇佣的自由劳动者,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发达国家历史上用暴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虽然有不光彩的、不道德、血腥的一面。但是,就如同奴隶社会要把俘虏当成食物吃掉,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牲畜一样,它只是生产力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一页。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加快了由封建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工业化、高度社会协作化、专业化商品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光靠资本的自然积聚。就连马克思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速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十五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要求。”(《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8页)。由此可见,资本特别是原始创业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意义。
“资本”是什么?我们拨开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迷雾,就其本意来说,很简单,它就是经营工商金融业的本钱!引伸义比喻为牟取某种利益的凭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8页)。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由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组成。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价值形态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形态称为“可变资本”。所以,我们说,资本是生产力要素。党的“15大”、“16大”、“17大”,都提出和重申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党也是承认资本是生产力要素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了资本,就等于有了财富。于是,在追求高层次物质生活水平的欲望下,人们就崇拜资本,向往成为资本的所有者。由此,也就有了对资本的崇拜和“资本主义”的说法。根据我们对经济史的研究和分析,所谓的资本主义,从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其实质就是高度社会协作化的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形式!而商品经济制度,是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才成熟起来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形成的年代,正处于商品经济自由竞争发展的历史时期。生产关系还没有发展完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雇佣劳动阶层生活极其困苦。政府部门,对于国家调控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职能,对于商品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了社会分配机制失控,社会不和谐,资本阶层与雇佣劳动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所以,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所产生和存在的一切社会直接矛盾,都集中在分配机制上,都集中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上。这样的问题,只要国家和政府部门,逐步认识和驾驭客观的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充分发挥调控社会再生产和分配机制的经济职能,是完全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的。社会历史的实践让明,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在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和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压力下,逐步总结认识了商品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循环发展运动规律。逐步调整资本与劳动分配的比例,社会生产关系趋向于和谐发展,使得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消费不足,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几百年没有再重复发生。我们知道,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就是看其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承认的观点。可是,马克思主义既不得不承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百度文库》,马克思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3页),却又否定了商品经济生产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难以自圆其说,自我矛盾,无可辩驳的致命谬误。
三、马克思主义对商品经济认知上的谬误
我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实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确定一个立场、出发点和原则,这就是: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确实有着许多科学的内容。但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的改革,特别是“苏东剧变”,使得我们不得不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程度产生了质疑。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空白、漏洞甚至是谬误,难以自圆其说、自我矛盾的内容。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开始的。因为,商品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细胞,它包含着商品经济生产关系矛盾的一切萌芽,是研究商品经济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就商品的社会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存在着致命的历史、逻辑和源头上的谬误(参阅图二)。
在《商品的社会属性》一文中,我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体理论(简称“三元主体论”)和商品价值构成的四分公式。从新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问题。
从上面两图所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商品价值构成三分公式中没有税收,国家这个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的主体缺位。而新的商品价值构成四分公式,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剩余价值,拆成资本利润和国家税收两部分,增加了国家这个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参与商品生产和价值分配的主体和国家税收。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分析,原始社会末期,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区的界限。为了调解跨地区的经济矛盾国家应运而生。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职能,是国家最基本的职能。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国家这个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的主体,看成是一个抽象的总资本家,把它与组织具体商品生产经营的资本家混淆成为一个主体,认为它代表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主要就是“资产阶级”(实质就是由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资本家阶层)与“无产阶级”(实质就是社会分工所形成的雇佣劳动阶层)之间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关系。到了列宁时代,又错误地结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也是马、列在国家问题上的自我矛盾的破绽(参阅下面的资本的二元运动公式)。在这个公式中没有税收,显然公式是错误的。但就是这个错误的公式,仍然在大专院校的《政治经济学》课本中使用。那么,这门学科教学难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上式为错误的资本的二元运动公式
在对商品经济体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社会再生产体系都是由三个主体构成的,即:国家、企业(资本所有者或生产组织者)和劳动者。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体系中,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同时,由于跨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家又兼有了政治和军事的职能,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以民族和地域为特征所形成的政治集团。到了现代,由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往来和发展,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二战”末期,又产生了联合国的国际组织。社会历史发展到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相互交溶,互相协作,资源配置日益全球化,国际组织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作用缓慢增大。为了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大地区参与国际事务的实力,九十年代初期,欧洲联盟也在筹备了几年之后宣告成立(参阅下面的资本的三元运动公式)。
上式为正确的资本的三元运动公式
实际上,国家与资本所有者(实际表现为企业)之间;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此少彼多;又相互合作,互相依存,利益与共。因为三个主体的利益,是相互紧密结合在商品价值中的。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三个主体的利益都不存在。但是,国家在三个主体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他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强制性地对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进行征税,协调三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为什么资本主义并没有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衰败和灭亡,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对生产关系调控的结局。
四、对资本主义认知上的谬误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出于对雇佣劳动阶层的同情,把三个社会再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单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掩盖了国家对社会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调控作用。把资本所有者阶层与雇佣劳动阶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描述成是绝对的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关系。商品生产的增加值本来是分解为员工工资、资本利润和国家税收三个部分的,分别归属三个主体所有。剩余价值学说却是全凭主观臆想地认定,除了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外,其余的都被资本家攫为已有。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致命要害是把商品经济描述成资本主义的否定。由于思想理论体系缺乏严慎科学的根据和逻辑,严重违背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挫折和曲折。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过社会历史实践的证明是行不通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思想理论严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本身就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是生产力要素,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是,马克思主义却牵强附会地给它涂上了阶级的色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得称为“资本”;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得称为“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称为“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就非得称为“剩余产品价值”。顾名思义,剩余产品的货币表现不还是“剩余价值”吗?这仅从文字游戏上,从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我们说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商品经济,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就能无可非议: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就足以证明,马克思所分析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商品生产关系,马克思所指的资本主义就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商品经济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商品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基础而论,就是商品经济制度。依此类推,发达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就是商品经济发达国家。
从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认知上的失误,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导致了对商品经济的否定。以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不敢大张旗鼓地发展商品经济。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更是导致了社会意识的混乱。我国“十年动乱”期间,甚至达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国家陷入了越搞社会主义就越穷,越穷就越“社会主义”的怪圈。传统思想理论上的失误,导致了中国被迫进行改革,“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成批地跨台,人类历史的大倒退。至今,由于我国不能及时地解决社会的分配不公,科学发展的问题。加上思想理论的复杂性,错误的思想理论不能及时地彻底否定批判。为数众多的人,思想意识还是停滞在传统思想理论观念状态,特别是难以走出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怪圈。
五、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直接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与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由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人类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必须进行社会分工,进行专业化的协作生产。这就使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由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称之为“阶级”,使他们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意识形态上对立起来,甚至发展成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暴力对抗和暴力革命(参阅图四:商品价值构成三分新图)。
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与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之间的分配机制和比例关系,就成为社会的直接矛盾。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关系不和谐,社会动荡不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在社会基本矛盾长期存在的条件下,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所在。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必须紧紧抓住社会分配机制这个主要矛盾,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确保社会生产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社会直接矛盾的尖锐化,不是所谓“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而是执政者调控不力的结果。
物质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当前,由于我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这就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实事求是地澄清思想理论问题,我们才能头脑清醒地阔步前进。有人认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问题,是理论界的难题。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否定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终于得出了这个惊人的结论: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们的一些学者、党刊党报记者,到商品经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几乎成了发达国家的代名词)进行访问,才大开眼界。据《共产党员》披露的信息:原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并不是阶级斗争思想理论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的穷人穷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几乎家家都有百平以上带车库的住房,家用电气应有尽有,甚至有的家庭有两台小汽车。联邦政府每年拨出7,000亿美元,给穷人发放食品卷。美国人的食、住、教育、医疗都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对于无房户,政府主动承担70%的房租,帮助联系租房。等等。难怪我国每年有四分之三的出国留学人员一去不归。难怪那么多的领导干部、贪官污吏,外加有识之士,都把子女送到了发达国家!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客观地面对世界,澄清资本主义的内涵,为资本主义正名。“资本”和“资本主义”都将不再是贬义词。资本是生产力要素,是经营工商金融业的本钱。从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