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第三章愤怒——愤怒是保护自己的力量;第四章内疚——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愤怒是如何保护我们的。
对于愤怒,我们一般的理解是这种情绪会伤害感情,是一种负面的情绪。
人分好坏,愤怒也分好坏。
好的愤怒可以让他人知难而退,捍卫个人空间,拒绝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坏的愤怒就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胡慎之本人常常因为吃饭问题而大发雷霆,因为送餐迟到,他不仅会训斥送餐员,还训斥订餐文员。
后来他发现,之所以吃饭问题能让他愤怒,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罚他面壁,小时候挨饿的体验让他感到愤怒,但是他不敢把愤怒表达出来。
这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经常失控的缘由:把对父亲饿自己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
胡慎之表示,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人,这样才能捍卫自己的个人空间,才会有效果。如果把这个愤怒转嫁到别人身上,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无用的。
愤怒的重点不是宣泄,而是理解,因为它只是一种信号,表明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
最常见的入侵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他们经常打着“我爱你”的旗号借口,或许我们的理智会被蒙蔽,但是情绪不会。
即便我们不得不暂时接受这种入侵,但是在心里也要明白,这是入侵,是不对的。
爱与自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爱能拉进人与人的距离,让我们远离孤独,;而自由的获得,离不开愤怒与攻击。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控制欲,必须依靠愤怒与攻击拉开与人的距离,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
然而,一旦有人入侵我们的意志,我们必然会产生愤怒,这个愤怒或许会被压抑,但永远不会消失,这压抑的愤怒爆发时,才是毁灭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看似听话,内向的人,经常会做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的原因。
一个女孩从小特别听话,因为父母特别偏爱弟弟,如果她不听话,父母会更加不爱她。
她说自己从不生气。在工作中,老板和同事也经常给她一些本不属于她的工作,她从不推辞。
可是,每当做这些工作时,她总会拖延或是犯一些错误,这让老板和同事很愤怒。
其实,她从不生气只不过是表象,实际她是有愤怒的,那些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错误就是她表达愤怒的突破口。
这些压抑的愤怒不但没有捍卫她的空间,反而得罪了别人,所以她经常被开除。
如果她能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愤怒,那么她就能变成更有力量的人。
你不能也不必像小孩子一样,一感受到愤怒就发泄出来,但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就如托马斯·摩尔所说: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愤怒能够理帮我们清复杂的生活,就像谈恋爱,我们经常听说:摆脱失恋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可是这后来之人就会成为前段感情的疗愈者,这注定是不公平的,而且后者还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所以,我们要对“创可贴式的爱”勇敢的说不。
现代社会,抑郁症出现爆发式增长,其实,抑郁症常源自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的丧失;二是压抑的愤怒。
通常的抑郁症第二者居多,就像之前一个轰动全网的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自杀事件,他的导师一再的侵入他的个人空间,让他陪酒,让他辅导孩子功课,让他干一些家务等等,导致他没有自己时间学习,杨宝德把自己对导师的愤怒一压再压,最后导致抑郁症。
用诗人的言语说就是“不自由,毋宁死”,存在主义哲学的言语则是“无选择,等于死”。
有的事情比死更可怕,那就是——自己不是个东西。
所以,直面愤怒可能先要跨过一点——对愤怒的羞愧。看到并化解这份羞愧,是释放愤怒的关键所在。
最后说一下内疚,每个人都不喜欢内疚的感觉,但是,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就拿婚姻来说,如果一个人一直问心无愧,那么她的另一半就要一直承受内疚。
丽娜是一个高级主管,事业一帆风顺,虽然工作很忙,但她还是努力挤出时间照顾家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对她赞不绝口,连丈夫也说,她是无可挑剔的。
最近,丈夫却提出了离婚,原因是,丽娜太完美了,让他有压力。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丈夫很烧包?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果你也有这么一个伴侣,或许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因为丽娜的无懈可击,每次在丽娜和丈夫出现矛盾的时候,不管谁的错,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她丈夫,就像这次离婚也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声援丽娜。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当一个人只付出不接受时,就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问心无愧,有了这种感觉,那么她就会感觉自己永远正确。
相反,另一半就会一直感觉愧疚,自己的一些付出在这种绝对强势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人就会感到压抑。
好的关系是这样的,我看到了你的付出,我内心愧疚,于是我更加努力付出;你又看到了我的付出,于是也心生愧疚,于是也努力付出。
如此下去,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谐。
《圣经》中说,欲望是原罪。
可,作为凡人,我们戒除不掉需要,并围绕着需要产生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
一、需要是有罪的;
二、我有需要。
或许,人性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到一个支点上——如何看待需要。
其实,在生活中,所谓的坏人就是排除第一条,仅剩第二条“我需要。”
所谓的“老好人“就是排除第二条,仅剩第一条“需要有罪“。
最典型的就是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他完全是没有需要的人,去朋友家连个小板凳都不肯坐,朋友给的一杯水都不接受。
可为了女儿,他却能卖肾!
杨勤冀的例子或许太极端,但生活中类似的事却比比皆是。
例如,一位妈妈很节俭,却对孩子的需求无限满足,表面上她在满足孩子,其实在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但是,她反过来却把需要有罪强行加在孩子身上,你有需求,你有罪。
这种看似是爱,却是在伤害,这会让孩子内心缺乏爱,从而导致自卑。
而且这种相处模式,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因为,人的性格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
你与男性老师的相处模式,可以说你将“内在父亲”投射到了男性老师身上,你和女性老师的相处模式,可以说将“内在母亲“投射到女性老师身上。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你可以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弄清楚这是如何形成的。明白自卑是源自缺乏爱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而走向自我接纳。
以上就是第三章愤怒和第四章内疚,谢谢大家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