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是我的好朋友在青岛旅游时寄给我的明信片上的文字。翻看自己近几年收到的信件与明信片,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弥足珍贵。
在如今手机、电脑如此普及的时代,短信、电邮、QQ、微信,各种便利的交流工具,各种快速的沟通方式,让写信、邮寄明信片这样看似原始的传达讯息与联系感情的方式,渐渐变得久远且陌生。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传与收的时间跨度。它带给人们的是情感上及时的满足和满足后瞬间的消逝,同时也不再有岁月上的沉淀。
几年前,我和好朋友们约定,在每人生日即将到来之前,要亲手写给对方一封信,然后到邮局寄出。事实上,和大部分好朋友们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空间距离很近;少部分在异地的,也不过都是在国内。只有极少几个人身在国外。若联系起来,各种快捷方式还是会使用上,并不会因沟通手段的不畅而失去联络。但我们仍约定:写信。
“信已寄出。请注意查收。”好朋友用短信通知我。于是,我开始每一天的期待,盼望好友的祝福。她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我十分地好奇,因而也越发认为这种好奇的等待感觉很好。终于等到了!在我生日的前一天,收到了两位好友的来信。打开第一封,小清新图案的信纸上是好友整齐而有力的笔迹,不同于平时我们联系时的短信与邮件。这些手写的字迹,诉说着我们的从陌生到熟悉、从朋友到更好的朋友。有些话,都在心里,在平时不过只是只言片语,没有经过刻意的总结,没有经过沉静的思索。而这封信,却让我了解了我的朋友、了解了我自己,还有我们相互内心中的“我”。
另一封信,除了一张朴素的信纸外,还有一首博尔赫斯的诗——《面前的月亮·宁静的自得》。这位安居于浙江小镇上的好友,我已经认识了九年。从同班的大学同学到不同校的好朋友,这之间有刻意的回避与真心的交流。我们都属囿于自己小世界里的人,从这封大部分文字都在叙说她自己境况的信就可以感受到。但仍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沟通。她总开玩笑地说:为什么和你交流总是这么的“形而上”?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同样是重精神世界而逃避现实的人。
新年时,我收到几张来自不同地方的明信片。同时,也向几个不同的区域寄出了自己的新年祝福。这些祝福,很慢很慢地才到达它们的目的地。这之间,每个人的生活从容有序,但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期望、对远方的牵挂。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分为有效信息与空洞信息,而大部分都属于后者。在时间上也分为时效性强的与时效性弱的。进入现代化社会后,那些时效性强的有效信息仿佛更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在接受与传送信息时,更注重信息的实用性。这种侧重,让那些看似空洞的时效性弱的信息的传递,受到了挤压,好像它们被社会抛弃了一样。其实,它们更适应于人际的心灵沟通,更符合交流的软性特点。美国著名的《纽约客》杂志,倡导“慢生活”,用“慢新闻”和“慢写作”的“慢设计”杂志风格,对抗快节奏的纽约大都市生活。“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句著名的印第安人谚语透射出耐人寻味的智慧光芒。印第安人认为,肉体和灵魂脚步的速度有时是不一样的,肉体走太快了,就会把灵魂走丢了。
信与贺卡,是一种慢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它们在放慢信息的脚步时,留给我们观察细节、品味生活的机会,锻炼我们从容不迫的心态,也让我们自己的步伐放慢变稳,让灵魂跟上了匆匆的肉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