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俩字儿,咋一看太普通,多年以来对它一直没有特别的印象。不就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吗?
可是这几天读了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之后,才发现以前对“形成”理解的太过肤浅,原来还可以这样解释、应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这首先要引进“进托邦”的概念,它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反乌托邦,它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
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极易被我们忽略。
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展背后,逐渐积累起来。我们每一年的创造都比我们每一年的破坏多出那么一丁点儿。
进托邦很难被人察觉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形成”,它是一种变化方式不断变化的进程。
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才仅仅几年的时间,谁能想到现在可以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呢?
但身在其中时,哪里会留意到这一点一点的变化,只有走了很远,回头一望才惊觉,早已远离起点。
那么当明白了“形成”这个概念,就会用这种意识去迎接接下来30年会发生的变化,它又会形成一个怎样的趋势。
好在《必然》一书中已揭示了时代发展的明晰轨迹,因为数字领域中的必然是一种动能,是正在进行的科技变迁的动能,所以这是任何力量也不可禁止的。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要意识到这一切的存在。
就我的理解,其实我们自身内在也同样有个“形成”的过程。比如生活中如果出现问题或麻烦,其实不是坏事,有了问题去解决,能力就会提升一点,就这样不断累积不断成长,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希望别遇到麻烦,有时候遇到了也尽量去躲避,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因为能力是用进废退的。
另外,只有内因和外因一起合作才会起作用。只有和环境一起同步“形成”,才能最大化的享用这难得的丰硕成果。
最近几年我曾很焦虑,一直很努力的在接受新事物,可依然觉得自己很菜。直到看了《必然》一书才略有安慰,因为新东西不断出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菜鸟,也可以让人随时保持谦卑。
所以看来感觉自己菜鸟就对了,说明还能正视新技术。不由得想起前阵报道中,“河北唐山市政府把地方的各个路桥收费站取消了,可一位姐姐说:我今年三十六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想想真是可怕,今后还有几十年的日子要过,如果以这种心态生存在这个时代,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好结果。
她没有跟着“形成”的节奏而走,关键是没有意识到这点,时代的列车早已轰隆隆启动,抛下谁连声招呼都不打。
过去几十年的极速发展已让人目瞪口呆,没有预料到。数字比特时代是加速发展的,很期待未来30年的风驰电掣。
好在看了kk的《必然》一书,对接下来的发展有迹可循,所以很让人兴奋。那么就借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今天确实是一片广柔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你没迟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