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因为我一直觉得李玫瑾教授,很了不起,之前看《圆桌派》就很喜欢了
这本书主要讲抚养小孩,也会穿插犯罪心理学知识,比较通俗易懂。
许多观点我都比较赞同,例如锻炼小孩的抗打击能力,培养接受挫折的心那里,现在的小孩被误会之后会大发雷霆,也受不了批评,我看的时候会有很多共鸣,回想到自己小时候的许多事情,因为我就遇到了批评我的良师,这件事我可能会说到老哈哈,当时初中,老师狠狠批评了我,她和我说“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生活中不仅需要精彩极了,也需要糟糕透了”叫我不要太玻璃心,我很感谢老师可以这么和我说,现在好像一些小孩很难接受对自己的批评,在面对别人的误会时会表现的非常愤怒,而不是去表达,去沟通。这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了家长的亲自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现在很多妈妈没有办法一直在家带孩子,丧偶式育儿又使爸爸的角色缺失,育儿这对于真的是一个考验,因为女性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所以现在大多数人不愿意生,因为生了要养,要育,育人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吃吃喝喝就是育人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要轻易尝试,像是许多未成年人怀孕生子,就很无奈,他们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有能力去养育一个孩子呢?所以进行性教育以及生育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第三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是非常赞同的,之前也度过李玫瑾教授的论文,写过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思考,对于未成年人,不能一味的减轻免责,需要进行适度的管教、惩罚,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有一部剧《少年法庭》讲了许多案件,从这个角度来看,讲的就是不能对未成年一味的放纵,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对一个10岁的未成年进行3年的强制措施比17岁的时间判无期徒刑更好。现在我们普法普一半,告诉了未成年人多少岁一下可以不负刑责,多少岁一下可以减轻,但是并没有使他们树立起法律的敬畏之心,仅仅是当做笑谈,这绝对是不行的。
最重要的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让越轨的未成年人不敢继续实施恶行,遵守法律,认真生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适度惩罚的目的。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仅仅将关注点仅仅聚焦于未成年,也不能仅仅聚焦于犯罪。还有一些地方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对未成年内心诉求的倾听的问题……
总之,非常推荐~
其实看的过程其实也在审视自己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