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被社会诟病的原因有哪些,书生真是无用之人吗?了解原因前,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前两天普罗大众的思维模式,用它来对照书生的思维模式。前一种叫行知模式,后一种叫知行模式,知行模式:思维-行为-感知-思维寻找答案。
行知模式:感知-情绪-行为-思维。身体感知触发情绪,情绪引发行为,行为形成思维。总结一下要点:1.身体的行为和感知形成思维。以行为为主,感知为辅。2.身体姿态和脸部表情影响人情绪状态和情绪。3.情绪是感知和行为的连接器。由新感知和旧思维的冲突或关联产生。不良情绪需要在关系中进行疏导化解,未必疏导的情绪会转化为对应的行为或是对身体感知和身体的伤害,整个发生过程形成了内外关系模式。
这套模型有点像现在的数据智能的模式,生物进化的思维模型。数据智能模型:数据-算法-结果-数据如此反复。不同的是人通过环境不断改变思维,数据智能是通过环境数据改变算法。人存在情绪引发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感知收集数据的能力远低于数据智能,普通人的能力会在数据智能的进化下,无招架之力。适应生存,面对数据时代来临,人就没有一点办法吗?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给出答案,当然有,你得进化成神人。那进化成神人咋进化,得用书生的知行模式:思维-行为-感知-思维,先了解一下这模型中人存在的问题。
书生百无一用原因之一,书生说的多,做的少。这问题出在思维转化为行为中。从情绪到行为,可能在1秒钟内,而思维到行为,可能永远不会转化,因为这书生要当哲学家。原因之二,书生容易成为书呆子,捧着书上学来的思维层面知识,而无法修正。这问题出在感知到思维转化中。书生大多停留在思维层面,身体的感知能力非常弱,对周围环境不敏感。书本上,古圣先哲留下的智慧,能够使用,都有其存在的定义域,在现实环境中,是需要调整。原因之三,书生容易成专才,丧失洞察力。古圣先贤的智慧,你不拥有他们同层次思维广度,和还原深度,你只会越改越错。这些毛病过滤掉绝大多数书生,成为神人。
两种思维模型,在商业应用上,也对应李善友老师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普通人都在连续性上不断优化适应环境。创新者,利用洞察力,在非连续性中,重新发现新的行业价值结构,来适应环境。
还是举双手要发言。继续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离题万里不算远,絮叨不停惹人烦。
两种思维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