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选择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个双向选择,无法预知结果,且对生活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这种时刻往往需要把我所拥有的、对方需要的;我所渴望的、对方拥有的,全都一条条的拿出来看,尽可能找到足够的信息去衡量。
ZJY同学说,不管是否换工作,每年都要出去求职一次。我非常认同这个理论。生活的确需要这种时机去深度内省。
最近恰好是这样的阶段。从去年11月开始经历了情绪崩坏的谷底期,到现在逐渐好转,并且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工作,很多之前看过但不懂得的道理才开始慢慢连接起来。
首先是关于自我工作上的成长。我一直觉得,成长是一件主要靠自己的事情,不管暴露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吸收多少养分,主要都得看个人努力和悟性。当然外界环境也是有一定因素的,特别是在职业观和做事风格形成的早期,团队风格、直属leader的风格,将会极大影响你的态度和风格。
为此,我梳理了个人的成长曲线,分析自己从15年底实习以来,到现在每个阶段的成长速度、学到的东西、在团队里的感受。发现自己成长最快的两个阶段,都是独自负责一摊子事情,一个是智能学习吧,一个是参与无界零售项目。这两件事情上面比较关注,给了很大的压力;团队里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获取,包括leader和大牛的指导;事情处于探索期,业务不够专业,相对比较弱势,产品有一定的决策权。
总结起来,压力和话语权会激发我对这件事情的投入感和责任感,做的事情的范围决定我成长的范围,资源和指导决定我获得成长的质量。所以接下来选团队,还是会尽可能选这种发挥空间大一些,有大牛,压力比较大的。
其次是关于方向的选择。看了太多身边人的案例,大公司里稳稳当当到三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赶上了裁员潮,面临中年危机的;90后选择做区块链,一夜暴富之后及时退出来,换成了朝阳大三居的;放弃美团基础执行层的offer,去了天使轮的创业团队,做到千万用户量级时退出,再回到大厂成为总监的。这里有个人选择的差别,也有个人才能的差别。
我觉得能够让自己对抗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危机的方式,是尽可能获得在未来有价值的思维方式、行业经验。在电商行业呆了一段时间,外加浅薄的经济学功底,觉得未来可能的方向,是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带来价值传递方式的改变--对于五环内人群而言,小红书、大众点评、小视频APP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优质产品的传播产生裂变,马太效应严重,导致尾部玩家生存艰难,需要做品牌升级才能活下去。品牌形成又需要底层系统的支持--产品生产打造、库存管理、销售渠道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东西聚合起来,才有了品牌去做升级的可能性。对于五环外人群而言,快手、拼多多等产品向五环外人群普及了大量信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是低价的好物。而低价必然对应供应链提效,降低成本。
在这里最有价值的,可能是B端数据赋能和柔性供应链管理了。品牌营销渠道的数据、用户人群分析、精细化运营、柔性供应链管理等等,可能会是未来的基础商业知识;纯产品能力越来越窄,运营和市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综合知识加在一起才能够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大多是空白,需要不断去弥补。
最后是关于生活。在低谷期找了咨询师,聊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你没有认为真正的你自己是有价值的。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至于一直往兜里捡些破铜烂铁,你自己的宝藏从来没有被发掘和使用过。”大概是那时候开始去探索自己,并且学着喜欢我和我的生活。可能接下来的选择还会有很多很多坑,但我认同ZJY的那句话,每个选择都是好的。选择之后,去尽可能获得新的体验,认认真真打好手里的牌。
20多岁是个很多变的年纪,思想上的变化甚至可以以月度来衡量。可能等到明年这时候再回头看,会觉得现在很多想法和判断是错的。不过也没关系,未来的无限可能本身就值得期待。
加油向前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