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淳老师讲座
我非常喜欢李淳老师关于乡村教师如何写作的讲座的主标题:抟土成器。
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这个标题呢?它吸引我的是什么?我没有特别专业的文字素养,所以我只能从一个单纯热爱写作的草根教师的角度说一说自己的个人感受。
首先,我喜欢“抟土成器”这四个字中的每个字。这几个字对于我来说有特别强烈的画面感,看到这个字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我们小时候玩泥巴的场景。一排排用泥巴做出来的各种作品晒在阳光下,每个作品里面都有着我们小小的梦想。我们小时候除了天然的资源可以变成我们的玩具,是没有任何产自工厂里面的玩具的,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泥巴成为我们的宝藏。我们用泥巴做成我们渴望拥有又无法拥有的任何东西,看到自己用泥巴做出来的东西,想象着我们成为非常富足的人,幸福感就溢满我们小小的头脑。
对于一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对泥土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厚。如果说小时候泥巴只是满足我们玩的天性,那么成人特别是步入中年后我对泥土有了一种别样情感,一种让心里感到踏实的归属感。每次回到妈妈家的院子里,看到院子里生长的各种新鲜可爱的蔬菜、生机勃勃的玉米,还有两棵郁郁葱葱的果树,即使是野菜和长势旺盛的杂草我都感觉特别亲切和喜欢。那是土地无私奉献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的一种精神食粮。
在李淳老师分享的时候,我的眼睛不时地会在这几个字上停留。我看到了一幅我们乡村教师的写作图景,我看到了我们的乡土资源,那是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的乡风、乡俗、乡情、乡亲、乡源。
李淳老师从所立者、所精者、所望者、所澄者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作为乡村教师可以如何开展自己的写作。
李淳老师对乡村资源的思考深度、广度和宽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原本以为我们处在乡村,视野狭窄,所见有限,专业发展缓慢,我们如何才能走向有自己特色的写作之路呢?可是,听了李淳老师的讲座之后,我们看到了我们平时忽略的很多东西,我们的乡土、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文心,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去探索并且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源头活水的无限资源。
除了惊叹李淳老师对乡村教育的深谙其道,也超级沉醉她诗意的表达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每个方面李淳老师都用一组充满悖论的词语进行阐释。这种思维带着深度思考的魅力呈现在我们眼前,带领着我们跟随着她的思路思考下去。我们的心仿佛行走在她用文字勾勒的画卷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们不知道下一步去往哪里的时候,忽然柳暗花明,又有一番景色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自己的写作就是停留在围绕着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自由发挥的随意状态,缺少了一种对生活的探究和深度思考。今天听了李淳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好像在自己对写作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同时也感到有些遗憾。我们的资源一直在那里,可是我自己并没有足够意识到它的丰富和珍贵,每日匆匆忙忙,迷失在固化的模式中。李淳老师的一句话很触动我,她说,“不成为日常生活的失踪者。”我禁不住我自己,我有多少时候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失踪者呢?
“活到老,学到老。”何时知道都不晚,知道了就值得庆祝和欣喜。于洁老师有一句话说一寸进步有一寸的欣喜。我就为自己今日这一寸的进步欣喜一下吧!
土一直在,成为何“器”由我们自己决定。何时成“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节奏,但是我相信我们可以“抟土成器”,“器”就在我们自己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