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张文质老师讲座
在爱写班第一天的讲座中,文质老师提出了关于写作方式的四个转化:从官本叙事转为个人叙事;从宏大叙事转为细节叙事;从校园叙事转为教化叙事;从教学叙事转为生命叙事。
我来到爱写班之前从未思考过自己写了这么久,我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叙事的。现在看来基本都是在进行细节叙事和校园叙事。我写的内容也都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因为有所触动,或者是因为有所感动,或者是因为有所启发,亦或者是因为有所心痛……写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畅享和表达的空间,喜欢沉浸在其中的人自有体会。
不过在书写的路上我确实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困惑,现在看来那不仅仅是对书写的困惑,那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困惑呢?生活就是一直在变化,也一直在继续,遇到什么都是一种经历,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又有谁是一路顺风的呢?逆风也是可以前行的。
文质老师说你过什么样的方式,就有什么样的面孔。这让我想到了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一书中提到的人的精神面相。一个人确实需要为自己的精神面相负责的,天生的外貌是每个人存在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地标,但是精神面相却是一个人可以打造的个性品牌。在生活中我也常常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出现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自己的一种直觉判断,这种直觉判断用它独特的密码告诉我很多不同的信息。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分东西南北、对建筑物没有辨别力的人来说,这种直觉很关键,它会提醒我向谁问路我可能会得到帮助。我想我的这种直觉判断可能就是自己对一个人的精神面相上的感觉吧。
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不喜欢照镜子,怎么看自己都不好看。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不是一个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没有深入探究事情来龙去脉的习惯。听文质老师的讲座后,从文质老师对自己每日生活中所看、所听、所察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受到了一点启发,我也禁不住思考那时候的自己为什么是那样一种状态呢?或许是我对自己的精神面相感到不满意吧!一个不悦纳自己的人,如何能够悦纳他人、悦纳世界呢?
我是2019年开始参加教育行走的,认识文质老师好久了!但是,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和文质老师接触,这样幸运地有机会无数次在课堂上与文质老师深邃慈祥的眼神相遇,每次相遇我都会从他的眼神中获得一股力量。他的眼睛始终在告诉我,“你可以的,去做吧,去写吧!”听到文质老师说,“我就是为写作而活,我就是为教育而活的。”我的心被击了一下,文质老师早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一直在行动、在努力、在行走,可是我呢?我还时不时稀里糊涂地在时间的河流里观望着。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通过学习都会提升自己的认知。这次来到爱写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提升自己对写作认知的幸运机会。同时也时时感受到文质老师的妙语连珠,学习是幸福的,跟文质老师学习是更幸福的。(不自觉地表白了一下,不过的确是真情实感,大家会支持我的吧?是不是同学们都有同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