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探险家和利欲熏心的商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
张骞的经历非常传奇。
“西域”一般指的是今天我国新疆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中亚的部分地区。西域在汉朝时,因为北边和匈奴接壤,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汉朝和匈奴为敌,西域等于是汉朝“敌人的敌人”,是可以团结的对象。汉武帝希望能有人联络西域诸国,一起对抗匈奴。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张骞的身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可是在去的路上被匈奴抓了,被囚禁了十年,甚至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还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一直不忘使命,趁着匈奴放松警惕的机会,想办法逃了出来,身边只带了一名随从。在如此狼狈的情况下,张骞竟然不往汉朝跑,还继续去西域完成他的任务。他只靠自己和一名随从,和很多西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张骞从西域回国。为了避免被匈奴抓住,他特意绕了远路,没想到半路上还是被匈奴抓住了。张骞被关了两年后,又找到一个机会跑了出来。这一次不仅带着原来的那个随从,还把自己的匈奴媳妇一起带回了长安(可惜的是,他的孩子没有和他一起回来)。张骞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回到了祖国,还带回一个妻子,这情节简直是一部好莱坞的英雄电影。
更让张骞饱受赞扬的,是他非凡的气节:在威逼下不投降,在妻儿的温暖中不忘本,在性命都要不保的情况下还要一心完成君王交给的任务。传统儒家社会非常重视“名节”,张骞和文天祥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辱名节的模范,传统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一向都很高。
张骞的功绩的确很了不起,对得起历史对他的盛赞。但是,传奇英雄往往只是历史的表面,真正左右历史的是更本质的东西。我的意思是:即便没有张骞,中原帝国一样会平定西域、发现丝绸之路。
先说平定西域。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中原王朝都会扩张在西域的势力,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西北方,一直都有威胁中原帝国的游牧民族存在。控制西域、利用西域的力量加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卫,这符合中原王朝的战略利益。因此即便没有张骞,中原帝国还会派出别的使者,或者派出更多的军队,迟早都会把势力扩张到西域。
当然从个人的角度看,张骞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
张骞是汉帝国在西域事业的开创者。他为帝国提供了珍贵的西域情报,还亲自带着大笔财富到西域各国游说,打开了汉帝国在西域的外交局面。没有张骞,汉朝平定西域的时间可能会晚上很多。
——不过等等,你刚才说了什么?“张骞亲自带着大笔财富到西域各国游说”?平定一个地区,难道不是用打军队吗?汉帝国不是强盛一时吗,怎么改成游说了?
这和西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西域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环境十分恶劣。不过这里暗藏着丰富的地下河。在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地下河水涌出地面,形成了一片片绿洲。古代的西域人民,就生活在这些绿洲里。
绿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不相同。
前面说过,土地的含水量决定了这块土地适合农耕还是畜牧。绿洲的特别之处是,在这一小块土地上,水量的差别可以很大。水源附近含水量很高,土地可以种出良田。离水源越远,土地越干旱,偏远到一定程度就只能长牧草了,再偏远的地方,就只剩下沙漠了。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人们自然会选择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种田,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放牧。
所以绿洲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农牧结合。这里的畜牧并非游牧,因为绿洲面积有限,绿洲居民没有大草原那种能到处寻找牧草的优良条件,牧区只能局限在绿洲内部。
绿洲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绿洲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相对于整个西域的沙漠和戈壁来说,绿洲所占的面积比例非常小。绿洲之间的距离很远,常常达到数百里,中间都是荒漠和戈壁,环境恶劣,往来行走十分危险。换句话说,绿洲之间的交通成本极高,所以在古代,大部分绿洲都采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其他绿洲的交流很少。
绿洲面积有限,这导致绿洲能够产出的粮食有限,能供养的军队也很少。绿洲的面积在西域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结果是集全西域之力,也无法拿出足够的军队和补给,让他们穿过广阔的沙漠和戈壁,经常往来于整个西域之间。
换句话说:绿洲太小,导致绿洲无法提供足够的军队统一西域。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域由大量独立的小国组成。
当中原帝国试图控制西域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和中原帝国不能长期占领草原的理由一样:绿洲出产的粮食有限,中原帝国同样不可能在西域长期驻扎大量的军队。即便强行占领每一处绿洲,由于绿洲之间交通不便,最终这些驻军也会自立成为新的小国。
好在西域诸国各自为政,军队不能占领,还可以用外交手段笼络。
外交的成败又依赖于国力的大小,军事是国力最好的展示。张骞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张骞能说服西域诸国,和同一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向西域诸国展示武力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汉帝国及以后的中原帝国,都会在西域选择几个重要的据点派遣军队驻扎,起到震慑诸国、安定人心的作用。在汉朝,管理此事的机构称为“西域都护府”,管理此事的官员称为“西域都护”。
三
再来说说“丝绸之路”。
从春秋时代到唐朝建立的这段时间里,地球上存在三大文明圈。一个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文明圈,一个是以地中海为核心的欧洲文明圈。还有一个稍微小一点儿,是印度文明圈。这三大文明圈的位置,好像是一个“T”字形:欧洲文明圈在左上方,亚洲文明圈在右上方,印度文明圈在最下方。“T”字形中间的交点,就是西域。
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由于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三个文明圈之间的交流很少。后来,旅人们陆续开通了一条从欧洲到西域,再从西域分别到印度和中国的道路,这条路,就被称为“丝绸之路”。
是谁最先打通了丝绸之路?不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不是雄才大略的军事家,而是那些被中原王朝最看不起的、利欲熏心的商人。
这三个地区相隔万里,交通不便,往来行商非常艰难。然而物以稀为贵,行商困难也就意味着利润丰厚,亚洲的丝绸和瓷器到了西方能卖上天价,印度的香料到了欧洲和亚洲也是昂贵的奢侈品。有利润就有人肯卖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商人在这条路上往返。
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从中国到西域部分的商路渐渐被人们遗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重新探明了商路,随后在汉武帝的组织下,大批商人开始在这条路上贸易,这就是中国这部分“丝绸之路”产生的经过。
“丝绸之路”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的“丝绸之路”,指的是连接欧亚以及印度的整个“T”字形道路;狭义的“丝绸之路”,仅指丝绸之路的中国部分,也就是“T”字形右上角的那一小横。
有的书上说,“中国发现了丝绸之路”,假如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丝绸之路”,这句话没有错。如果是广义的“丝绸之路”,这句话就不对了。张骞和中国商人只把商路从长安开到了西域,丝绸之路的其他部分,是沿途的各国人民自己开通的。
顺便一说,丝绸之路并不是说有一个商队从头走到尾,从长安出发一直走到罗马,那样的旅程太夸张了。一般情况下,贸易采用接力的方式。比如长安的商人把货物运到西域,卖给当地的商人,由西域的商人再继续运往其他地区,这样每一站的商人都不用冒太大的风险。这种接力的商业模式,也让位于亚欧之间的国家大赚特赚。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不光是西域,包括中亚诸国、欧洲靠东的威尼斯,都因为这条商路发了大财。威尼斯因此一度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城市。后来,伊斯兰国家在中亚崛起,它的富强也和丝绸之路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常谈到“历史的必然性”,西域的开发和丝绸之路开通的背后都有历史必然性:
有了中原帝国保持西北安定的需求以及欧亚商品的巨大利润,即便没有张骞,还会有别的人来开通西域。反之,如果没有对西北安定的需求或者不存在商品利润,那么即便张骞排除万难开通了西域,他的成就也会后继无人,很快被人遗忘。
当然,历史的必然性并不会减少张骞等人的伟大。历史的趋势虽然是必然的,但总需要开拓者去推进它。所以说,张骞的所作所为是非常了不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