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第一次旁听读书会,有位分享者分享了这本书,当时被书名吸引了,然而我既没猜到开头也没猜到结尾——这货并不是介绍怎么提升学习能力的,现在拿在手里感觉就是一本时间!
如果你对掌控自己的时间处于混沌状态的,推荐你读。它不沉闷也不高深,只是推开混沌之门的那只手。
读这本书,我提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别人做了什么,观察
第二,我能做到么,对标
第三,我可以怎么做,能否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
对于分享,我认为应该持有的心态:
像刘小六老师说的,做好搬运工就行,不以我已经做得和书上说的那样好了自居,而是努力让接收分享者的时间有价值。
今天的啊哈(金句):
泡吧、文身、吸烟、蹦迪,这些事情看似很酷,其实这些是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愿意去做也能做到的事,更酷的,应该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比如享受地读书、赚钱、健身、用心爱一个人,这种在常人眼里无趣却难以做到的事。
分享的内容:
这篇文字主要分享4个概念,每个概念介绍作者是怎么做的、我目前怎么做。这四个概念分别是:大小青蛙组合、微梦想灵感收集、时间的最短有效路径、对无效时间说一句“够了”就够了。
第一个概念:大小青蛙组合
作者用这个概念,把精进活成了她的生活常态,她说这样可以每天都充分体验生活,乐此不疲。
大青蛙,就是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的事。比如她某天要写一篇鱼儿主题的文章需1-2小时,阅读需100分钟,这两件事就定义为大青蛙;小青蛙,就是一个小时以内可以完成的事。像看电影《移动迷宫》30分钟、看Ted视频18分钟,听一集开讲啦45分钟、录一段音频5分钟,这些都归类为小青蛙。
那么她是怎么运用这个概念的呢?
第一,找青蛙。一般都会有大小青蛙出现的,没有的话也要有意识地去找一些小青蛙或小小青蛙,搭配大青蛙。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时候需要完成几件小青蛙事件,先给自己这一天来点成就感和信心,然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完成更多青蛙事件,也更有成就感去完成大青蛙任务。
第二步,准备好。这个是我自己之前没有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要为你要做的事准备好需要的素材。比如,你要看的电影,要先下载好,知道放在哪里;想阅读的内容要事先放到阅读列表里。总之,想学的、想听的都要随时可以直接开始,不是等到有时间做这件事的时候,才需要先花时间找到素材才能作出开始的动作。
第三步,匹配完成顺序。就是安排好自己先完成哪几个青蛙事件,后完成哪几个,注意大小青蛙的组合。
第四点是一个提醒,就是要准备一些PlanB,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没有状态或出现意外情况,不要死磕,这样每天体验事件会更丰富。
作者说,每天这样做,养成了习惯,大家觉得她鸡血满满,但其实她自己只觉得这是她的日常状态而已,就像每天刷牙那么简单,也许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吧。
关于这个概念,我怎么做:
第一步,工作场景的话,我一直有写工作列表的习惯,感觉有点找青蛙的做法了。生活中的话,周末有时候会拿个本子,写一下自己今天要做完哪几件事,比如打扫房间、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洗衣服、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买什么东西、跟家人朋友聊天。
第二步,准备好素材,这个目前已经有意识去做了,比如音频、想看的文章之类的。
第三步,按优先级或看目前有多长时间,然后决定先完成哪个青蛙事件。
第二个概念:微梦想灵感收集
为什么想介绍这个概念,因为灵感很宝贵又容易一闪而过,分享这个还想交流一下大家是怎么设置清单的。作者从网络、书本、某个人身上、一则广告、一步电影,都会产生的灵感,然后随时记录到她的清单里面。不过这本书并没有介绍怎么建立清单库,用什么角度区分不同的清单。
我怎么做:
我有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些奇奇怪怪想法的习惯,其实非常简单,灵光一闪,打开手机,记录到自己的备忘录或印象笔记就OK了。不过,我单纯记录,所以经常过了几年或突然发现某个灵感有人实现了,直接呈现在面前,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多层的自动入库出库的停车场,这是小时候的灵感了,还有像主题酒店或主题餐厅,这个也已经出现了。有很多这样的想法已经被实现了,不过,我的灵感清单里还有很多内容,会不会哪天自己去实现了某个灵感呢?^_^
第三个概念:时间的最短有效路径
书里介绍了一个场景,就是你想去某个地方,你只需要打开导航,输入目的地,然后就出发了,而不是先想我会不会迷路,导航会不会突然失灵了,我能不能坚持走到那里。作者说,不要费劲地在脑中画一个自己并不存在的“懒癌”画像,只需要找到让自己最容易、最方便直接利用自己的时间的一切方法就可以。
那么找到时间的最短路径的方法是什么呢?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高大上的东西,但也许不会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没有形成习惯而已。
作者用六点介绍怎么利用最短有效路径则这个概念:
1.找出你的黄金“半小时”(也可以是10分钟或20分钟)。这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很有用的意识,建立这个意识会让你对自己的时间更加有掌控感。实践之后,会发现很容易找到、也有很多这样的“半小时”。具体的方法,可以先分析一下自己的人生角色的时间分配,十分钟就够了。拿张纸出来,列出你目前的每个角色,然后算一下你一周在各个角色分配的时间。比如你会有这些角色:工作者、休闲者、学习者、子女。也许你做完之后,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时间还没有被利用起来。
分享《学习力》之观察&对标201808162.利用移动设备,想做就做。作者的做法是,准备七天足够半小时学习的资料。很多人不是没有半小时,而是在有时间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半小时的学习素材。
3.关于准备什么素材,作者给的建议是:一开始要准备自己感兴趣的、相对简单的、可以和大家交流的、或者可以晒的。她的思维就是,先建立行动模式,养成习惯,以后再调整优化。
4.照着做事。假如我们已经有自己的七天“黄金半小时计划”,那么在无聊的时候,打开计划-挑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直接开始你的黄金半小时。
5.保持新鲜感之到此为止。意思就是半小时一到,立马跳出学习状态,去做别的,等到第二天的黄金半小时,就会有更多的新鲜感,而不是觉得自己带着压力去做这件事。作者的经验就是,做一件事,适可而止,往往可以更轻松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假如你今天没有黄金半小时或忘记了,那么可以告诉自己,今天休息,调整一下状态,下次投入更好的状态,不要去责怪自己,要和自己和解。
上面就是作者她的黄金半小时的做法,她总结了一些好处,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她说这样的黄金时间的意识和准备,让她在很多时候可以立马转移注意力,专注到自己的事情上面来,有助于情绪稳定。
第二,让她更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也许人人都有她这样的很多半小时的事要做呢。
我怎么做:
1.会有意识地准备资料,比如想看的文章先发给自己,音频电影先下载好。
2.用了书里介绍的一款app,觉得不错:番茄app,貌似改名叫嘀嗒了,每次有一点时间的时候,就点开始,然后就有种接下来的时间,完全属于我自己、属于这件事的感觉,自然就会专注地去做了。效率高很多,因为点开始的那个动作,给自己的意识是:我这段时间不可以去其他事情,做当前事情的时间很有限。其实,这样的时间投入意识,可以用在任何事情上面,除了专注看书、学习,像不喜欢去做,想拖延的事,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轻松搞定哦,have a try。
第四个概念:无效时间,一句“够了”就够了
作者对无效时间的理解:
1.影响自己产出成果的时间,比如情绪化时间、无所事事、刷屏时间
2.长时间这样下去,容易焦虑和否定自己的时间。
什么是“够了”?
情绪化时:告诉自己,可以情绪化,但不让自己无止境地情绪化下去,有意识地选择任何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转移注意力。
无所事事时:如果我们有想做、需要做的事的清单,直接挑一件出来做,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需要买的一堆东西,这样不再无所事事,又可以避免无计划地买买买而后悔。
刷屏时:打开手机的同时,看一眼时间,提醒自己刷10分钟就够了。
为什么要对自己说“够了”,而不是完全say no呢?
书里的解释是,完全杜绝,有可能短时间可以做到,但长时间有可能会出现不被满足感,从而导致无法坚持到你养成好习惯的那一天。
我怎么做:
1.情绪化的时候,会允许给自己一点时间,但会有意识地去改变,找一些自己觉得会开心的事情做,比如看电影、看喜欢的动画片、发很大声的音响听歌、逛街、吃大餐。
2.无所事事时:会看看我的待办列表,或买买买shopping list的东西,或看看最近记录的想了解的概念,然后去搜一下。
3.关于刷屏的改变:前段时间真的出现了有点强迫刷屏的时候,现在,我用手机,一般会先看看有没有重要的需要关注的信息出现,没有,那就看看想看的文章列表的文章看完了没有,看完了,看看几个自己喜欢的公众的推文有没有感兴趣的看看(所以低质感的公众号要及时清理)。最后,如果都看完了,就可以直接把手机放在一边了,或者再看看今天有没有想点进去的app玩一下,也可以。就是知道自己正在用手机,想用它干什么,而不是无意识地被它里面的东西带着走。
接下来做什么:
放飞自我,读更多喜欢的书,偶尔分享,其余的安静享受。
分享《学习力》之观察&对标201808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