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瑞幸重新上线此运营活动
写在前面
作为一名穷苦实习生,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兼得一杯咖啡带来的实用价值、自我认同感(品牌价值映射之自我认同感)?
目前来说,似乎只有只有一个解决方案——luckin coffe,互联网增长式大量补贴、对标星巴克制作水平、垂类深耕独角兽品牌、包装颜值过关+明星代言。
17年9月到11月在星巴克兼职的3个月让我基本完成了咖啡品鉴入门,同时带来了对咖啡的兴趣、对星巴克企业价值观的认可。但星巴克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目前只能停留在“省省钱,周末打个卡”的阶段,当成日常饮料喝,是挺有经济压力的。
穷学生可以喝的咖啡?711、全家、便利峰,再稍贵一些,麦当劳、肯德基,前类客单价不超10块钱,后类客单价14、15块。再不济,速溶咖啡总是OK吧。
但你知道,人总是贪婪的。曾享受过星巴克员工畅饮的我,被动培养起了对现磨咖啡“质感”的偏好。对于我来说,还不能把咖啡完全看作一款类似于冰红茶、可乐的快消饮料,还是要带点“感觉”喝咖啡。
不知道这是我这种群体用户的痛点,luckin coffee形象、定价的针对性,让小蓝杯迅速在年轻人中传播开来。连我在哈尔滨的同学都说:“去大城市得打卡一次luckin”。
简单的ROI分析——以“逐鹿百万大咖”第五周为例
先来看看在APP上公布的第五周数据:
149994完成购买7件商品任务,人均获得27.58元。
5000名瓜分100万的最低件数门槛是33件。
为了冲量,用户需求被刺激需求时优先选择客单价较低的商品,本次活动不限制品类。(?牛逼了)
极端情况以单价最低的夏威夷菠萝火腿卷8.58元为例,全单2.8折情况下计算,前5000名带来的GMV0.283350008.58=396396元,400万瓜分情况14444478.580.28=2429085元。
最极端情况(2429085+396396)/5000000=0.56折。如果luckin目前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话,相当于花10周时间叠加2.8折卷、5.6折卷实现了28252841元的GMV。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76426/4674c7a62104048e.png)
活动机制
在滴滴实习之后,我对交易类的业务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结。这里以运营为视角,驱动其营业额不断增长的唯一动机就是补贴,办个活动算补贴、买个套餐算补贴…各种形式的补贴。但因为补贴是需要钱的,每年、每季度的预算就那么多,运营需要做的是把有限的预算投给ROI高的补贴形式(可以理解成策略了)、投给策略ROI最高的用户。
营业额 = 购买人数 * 购买频次 * 客单价
营业额 = 新客户 * 客单价 + 老用户复购 * 客单价
营业额 = 拉新 * 促活 * 客单价 + 老用户复购 * 客单价
......
层层拆解下来,我们活动的总目标不会变是营业额,但活动针对的过程指标是可以多变,举办一场拉新活动,举办一场新用户促活活动,举办一场老用户复购活动,举办一场客单价提升的活动……甚至,可以以时间为纬度,举办一场锁住用户未来需求的活动。这段话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看交易APP活动这样那样的,本质也就是用合时宜的主题(节日or其他)、用不同的游戏机制,完成目标的实现。
那这里还看一下“逐鹿百万大咖”的活动机制:
· 逐鹿百万大咖·瓜分5000万奖金
·· 每周满7件瓜分500万奖金
··· 每周完成件数全国排名前5000名,瓜分100万,每人200元
··· 每周消费满7件商品(且排名<5000名),瓜分400万
简单看了一下机制,就能了解,这个活动的目的不区分新老用户、不提客单价,目标是提升购买频次(主)、购买人数(辅)。
如何提升购买频次?对于周均购买低于7件商品的老用户来说,活动可激发其需求达到7件,兜底收益为(7-活动前购买周均件数)* 额外购商品单价。
对于周均购买高于7件商品的老用户来说,活动可激发其需求达到前5000的门槛值,第五期的门槛值为33,兜底收益为(33-活动前购买周均件数) * 额外购商品单价。
为什么活动设置了一部分黑盒机制、一部分白盒机制?我想是出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的考虑。满7件即可以参与活动(全品类、使用优惠卷同样计入),设置了较低的门槛,让凡是有过消费或者未消费过的用户都有参加的动力,这些未满7杯用户的需求增量就是本次活动的收益。
1.为什么会定在七杯?
策略当用户产生页面浏览行为,且周均购买次数满5次后,尝试不发卷。
策略当用户产生页面浏览行为,10000>排名>15000尝试发高价值卷,8000>排名>10000尝试发低价值卷,3000>排名>8000尝试发超低价值卷或者不发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