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己阅读的舒适区,原本这类书籍应该给企业家或者经营哲去阅读的,自己还没有到达那个高度,但也想从宏观上去了解下上层设计;
整体看完有种不明觉厉,作者是从事多年的ceo咨询工作,参与的都是战略&规划等高大上的工作;思路清晰愿称之为大佬级别的大佬;
同样我也整理了一些可参考的观点:
提炼出了增长结构的七大微观要素——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竞争结构、差异化结构、不对称结构、合作结构和价值结构,对每个要素,都给出了定义和细化解构。
企业增长区=宏观经济增长红利+产业增长红利+模式增长红利+运营增长红利
一家企业的能力反映在“对看不见的未来的风险对冲”和“对看得见的未来的布局”——日本战略咨询之父
增长五线下的撤退线、成长底线、增长线、爆发线和天际线分别可以指向业务结构精不精、稳不稳、全不全、快不快以及高不高;
未来只有三种企业。
第一种我将其称为“原生型数字公司”,典型的就是BAT、谷歌、亚马逊、脸书这类公司。这类公司自诞生起,就具有互联网形态,就有数据积累,未来就可以依据大数据积累往人工智能进化。
第二种我将其称为“再生型数字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苹果、共享单车、小米。这些公司的特点在于本来从事的是传统业务,但是创始人将其互联网化、数字化,使得这些公司具有后天的数字化特点,当然这些公司的估值比同行业的传统企业高十倍,甚至百倍。
最后一类叫作传统公司,它们数字化程度不高,或者短时间内也无意通过数字化对自身业务进行改造。
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巨著《营销管理》中对营销做过一个精简的定义:有利可图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需求=欲望+购买力;欲望不等于需求,简单地说,能被支付的欲望才是需求,这即是诸多O2O公司失败的根源——表面上看起来市场繁荣,一旦停止补贴,则需求消失殆尽。需求是客户之所以变成客户的根本原因,是增长的起点。
希望后面有机会重读或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