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苏东坡传》的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其实就是“乌台诗案”。像苏轼这样的人,心中有话若不说出来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而于诗人而言,不仅要说出来,更还会以诗文的形式写下来。老百姓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说“言多必失”,显然在这个时侯,苏轼是没有这觉悟的,或者说即便有这个觉悟,但可能他的前半生太过顺畅的缘故,以至于在他心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无意之语,会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多大伤害。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人生过于顺畅,不经历挫折,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是好事。
元丰二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庭而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舒亶、李定等也开始从苏轼诗中寻章摘句,并把其作为苏轼不忠于君的理由随同弹劾。政敌已亮出刀子,而苏轼却浑然不知。由此看来苏轼本不是一个政客,却在无意中被卷入政治斗争,悲哉,叹哉!
圣旨到了,太守官衙慌作一团,苏轼本人也一样慌乱,不敢出来面见钦差。如果书中记载真实的话,这个表现与那个大家心中风流潇洒的大才子的形象大相径庭,但细想一下,这其实也很正常。听说,最后还是在通判建议下,穿好官衣,面见了上差。虽说在被押走之前,还以开玩笑的口吻安慰家人,但丝毫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惧。虽说公文内容只是免除他太守之职,传唤其回京问话。可这谁又能说得清呢?船开后不久,苏轼甚至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幸亏没死,否则中国历史上又少了一位影响深远的诗人、文学家,又多了一位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
可以看出,与那些政治老条相比,苏轼在政治上还是一个“雏”。说到乌台诗案,很自然想到很早听过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在本书中也有记录。说苏轼在狱中由儿子苏迈给他送饭,父子商定平时只送普通疏菜与肉食,若有坏消息,就改送鱼。一次苏迈因为筹钱而要出门,便把饭的事交予朋友,而未告诉他们之间商定的暗号。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藏送去一条熏鱼。苏轼大惊,之后便为弟弟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算是自己的遗嘱。当然,最后苏轼因祸得福,终被释放。有人说,这是子由将诗文交还狱卒,以至皇帝看到苏轼诗文被其内容感动的原因。也许是这样,但要说苏家兄弟故为之,那就太低估皇帝及其它臣子的智慧了。
看到苏轼,自然想到寇准的故事。在被丁谓陷害后,寇准被流放。在丁谓设计之下,钦差带着圣旨来见寇准。当时钦差的包裹里鼓鼓囊囊,宝剑的剑柄甚至都露了出来。这在宋代其实是一种皇帝要赐死的罪臣的暗示。有的罪臣在心里崩溃的情况下,往往还没见到圣旨,就已自尽。那钦差故意慢腾腾地,等着寇准自裁,却不想,寇准更加不急,该吃吃,该喝喝,钦差无奈只好宣读内容。与寇准相比,苏轼的心里承受能力还是差了不少。
于苏轼而言,这次经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大不幸,而于中国文坛而言,苏轼的这次经历,使他得以士大夫身份真正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这次经历可以看作一个伟大人物诞生之前的一次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