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大概能分为这3个阶段:
完全听读(从出生就可以开始)
部分参与(从孩子会坐开始)
自主阅读(小学阶段开始)
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是基于阅读的形式提出的,它强调的是独立性。不论孩子是否识字,他都能做到。识字的孩子看文,不识字的孩子看图,只要是自己在看,都属于独立阅读。
自主阅读:
它更着重在讨论儿童的阅读能力,它包括了这样的两个层次:一要自己读;二强调主动读。它所定义的,更多的是一种完全自发的行为。
比如,我们给孩子一本书,他能够自己读,后面再过渡到他主动拿起书来读。他有这个阅读意愿,其实代表的是他阅读能力的提高。
孩子步入小学阶段以后,我们的核心目标,还是更想要提高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孩子愿意去主动寻找书籍,并理解和享受它。
如果你家孩子从小就愿意自己拿书看,或者你通过了一些技巧让孩子实现了自主阅读,那你们的亲子阅读基本可以宣告结束了,但是经常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孩子大了为什么还不肯自己读呢?
主要分三个原因:
一是识字量不够,读起来累。
幼升小或6、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虽说字是认识了一些,但要完整读完一本桥梁书,或者文字多一点儿的绘本,对他们来说,其实还是有难度的。自己读起来困难,所以会拒绝自己阅读。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心急催促,责骂孩子,可以耐心的陪孩子过渡,选择一些图文结合,或者带拼音的,文字较少的书籍来帮孩子逐步提升。
松居直也说过,如果孩子刚识字不多,就强迫他自己读,那孩子读书时,更多精力是放在识字这块,从而失去了领悟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等孩子识字量大大上涨,这个问题自然能够得到解决,所以这种情况无需过于忧心。
二是,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存在差异。
回顾一下,我们的孩子是如何开始学习说话的?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小婴儿就是通过“听”来习得各种新词汇。
所以,如果一个词,孩子没有听到过,那他一定不会说,如果他没有说过,那么他在书里看到这个词时,他也不会懂它的意思。
所以,孩子脑袋里的听力词汇越多,说出口的词才会更多,说出口的词多了,他理解书里的词语和句子就会越来越顺畅。但咱们日常生活里和孩子用到的词汇,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候,聆听的阅读,就特别重要了。和文字的阅读相比,聆听的阅读同样不可取代。
在孩子不会自主阅读不管用眼睛看,还是耳朵听,只要了解文本的内容、走进了文本,都算是在阅读。大人们人生和读书体验都较丰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产生共鸣后,再通过朗读,把这份感悟传递给孩子。这是低年级孩子看书时,无法体验的。
三是,他们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表面看是阅读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需求。
看书的时候孩子喜欢依偎着我,有时候还要撒娇坐在我怀里。既然是在确定我对他的爱,也是在向我反映着,他对我的爱。这种情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满足孩子呢?
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里写道:要使孩子喜欢书,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图画,而是靠耳朵。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读书给孩子听,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我们给孩子朗读,提供的已经远远不止故事本身,亦提供了温暖和关爱。这颗用声音浇灌的“爱的大树”,一旦长成,便会成为孩子力量的来源。
朗读得越多,我们就越能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世界与自我。
所以给孩子读书,不止是一种施爱行为,父母自身,也需要这种生活。
唯有我们自己,把亲子阅读当成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个任务,它才会成为你和孩子都期盼的事。
在给孩子读书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被童书治愈,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
很多家长比较心急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自主阅读。其实有些孩子快,有些孩子慢,个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些早慧的孩子,会嫌弃家长朗读速度慢,自然更愿意自己看了。我们要做的是,不和别人比较。
或许孩子只是单纯的觉得让你给他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而让他自己拿起书来读,还需要过程。
陪读的这段经历,一定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习以及生活杂事渐渐增多,而慢慢退出童年的舞台。总不能上初中高中了,还会让你来读吧。既然这样,何不换个心态,好好珍惜和享受亲子阅读时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