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个人作品《教育行思录》,题目有修改
出外面办完事回学校,正有一对母女气呼呼地向校外走。孩子抱着书包和几本书,一付被冤枉死了的表情。母亲则边走边气鼓鼓地数落,告诉你要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学习,你看看一天到晚你都做了什么?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孩子瞪着母亲,气呼呼地站住。她凭什么说我这些,我根本就没有犯这些事儿,她是瞎说。还死犟,人家为什么好么好样地说你有这些事?怎么不说别人?她就是看我不顺眼,她就不是人。母亲张嘴还要说什么,孩子倒先急上了,我不上了,我就不上了。说着话把书包一下扔到路边,鸣鸣地向外走。母亲一边收拾散落顺地上的书,一边骂孩子。然后,跑着去追。我没来得及问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似乎觉得最近一段这事挺多的。
那天是一个父亲和一个男孩子,站在教学楼下。开始是父亲训孩子,训着训着,那孩子急了,啪啪地打自己的脸,我不上了,我不上了。你看着,我非弄死她不可。边嚷边跑,大人可能是被突如其来的情形吓着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在后边跑着追。
是什么事把应“情同父子”的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对立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寄宿学校里,班主任老师很累,要上课,要管理学生学习,要管理学生纪律,要管学生生病,要管学生的晚休,要管学生宿舍的卫生,班级要出成绩。真真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这根针就是班主任。所以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跟早操,然后是晚自习,七点回家吃早饭,七点四十上第一节课,然后就是一上午四节课,课间要盯着学生别乱动。中午十二点放学,十二点四十学生午休,班主任要到班上(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学生不回宿舍午休而是趴在课桌上午休)或宿舍里盯着。下午两点开始下午的四节课,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九点四十下了晚自习后,要到宿舍先看学生是不是全都回来了,熄灯后再查学生是不是有不休息或违纪的,十一点或更晚些时候,班主任才能回家休息。他们只能在这中间抽个空到家,忙忙自己的家事。有个女教师的婆婆原打算娶个儿媳教师可以把家里的事全担起来,不曾想最后却“娶了个不着家的”。她既要照顾全家的吃喝拉撒,还要专职看孩子,“这孩子倒像是我养的”,难免心里有气。儿媳回家来,婆婆就喊孙子,“快看看,你革命的妈妈回来了。快看一眼,要不一会儿又没了”。一来二去,家庭矛盾激化竟至离婚。要照顾好学生的情绪,“我的情绪谁照顾”?
都在讲成绩,讲升学率。老师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不好会拉教师的考核成绩。而有些“学生根本连初中的都不会”,怎么能学会高中的?补初中的知识,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补初中的内容,高中的听不明白。比如地理,初中升高中不考,所以各学校基本不开课。初中化学只初三开一年,来到高中许多学生如听天书。每月月考完,学校要当着全体教师的面进行成绩分析,一个个地念教师排名,其实“就是给老师们难堪”。还学习外地经验,搞什么“末位淘汰”。老师都是要面子的人,这样的场面下,情何以堪?回来就和学生闹,就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急。你让教师耐下心来教学生,领导耐不下心来,我们怎么能耐下心来。“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喜欢”。
家长很生气,但“咱怎么也不敢和老师发脾气呀”,只好怪孩子。老师动不动就向家里撵,让家长教育,家长要是能教育孩子,我干嘛送他进学校啊。再说了,现在压力这么大,天天在外面打工,那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一个月放一次假,见面就说学习的事,三说两说就急了。想想也是,每月才见一面,见了面不谈感情,都是说教。
“就怕孩子在学校里惹事,不放心呀”。“就是因为咱这一辈不行,没有上大学,才想让孩子说什么也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啊”。“咱也知道老师不容易,咱孩子也不像人家孩子好,可再不好也得让他读完高中啊”。
这些都还是通情理的家长或矛盾没有激化到一定程度,等发现“老师就是和孩子过不去了”,那家长就要急眼了,就什么事也做得出来了。
孩子也是一肚子委屈,“我已经很努力了”,“老师就知道天天在讲台上念答案,那里在讲什么知识?”“动不动就和我们着急,嫌我们笨”。在学校我们就是多余的人,学习好的班有空调,配好老师。成绩不好的调到不好的班,那班能学习吗?根本就没有人学习。老师也看不起我们,也看不起他们自己。“教英语的刘老师说了,我们都是没人要的人,就是凑人数交学费,学校要不是看上我们的学费,早就全开除我们了”。我们再不想点别的事,我们都要闷死了。学生想的事就是上网、玩游戏、看网络小说,而这些又是老师最恨的。
我们都在为孩子做好事,但却为什么让他们那么委屈呢?
我们败,败在哪儿?
�F����>�:�/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