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禅让制与世袭制
大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都知道,古代中国王朝开始于夏商周,而治水的大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由此开启了“家天下”,王位变更也由原来的禅让制转变成世袭制。后人提到这个事情,不免无限感慨古时候政治多么的民主,不免产生一些向往。而我看了《大国宪制》这本书,这一制度的转变,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今天就聊聊我的读书感悟吧。
在探索事实真相的时候,肯定是有这样的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承认的,就是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是低下的。原了不说,就是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是饿死了不少人,由此想想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会是如何,肯定也是十分低下的,那么上古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可想而知了。
上一篇读书笔记提到,古代中国水患比较严重,黄河时长泛滥,所以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治水防洪是一个耗时、耗力且需要长久治理的工程,所以,黄河沿岸村落需要统一组织起来,共同治水,这就有了需要统一协调的部落联盟,来统一指挥、协调如何治理。那么,可想而知,这个时候需要的领导头人是什么样的呢?人品先不说,能力肯定是第一位的,因为要指挥大家如何疏通、如何拦截,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凭借经验判断什么时候该泄洪。这是一个不容有失的决策,所以领导者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这比须是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而这个时候的付出与回报可能是不成正比的,作为领导者在决策的时候可能拥有很大的权利,但这并不能为自己“谋私”,这不是说作为领导者多么的无私,而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没有那么的剩余产品和财富来供上位者挥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部落联盟首领承担的责任和收获的利益是不成正比的。
所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会是禅让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治水是一个急不可待的事情,一旦老的首领故去,没有时间让新的继位者来学习和历练,而是要求一旦继任就要使工作持续进行。那么这个时候的继承者,必须是比故去的领导略微年轻,且有丰富的经验来主持工作,那么这个时候的继位者在实际上就是一个“备胎”,不太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二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责任和收益不是正比的,当时的领导者在藏有私心的情况下,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位,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护。所以这个时候的继承制度就是禅让制。
为什么会变成了世袭制了呢?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中剩余的产品逐渐变多,这个时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供养专门用于管理的组织,那么这个时候不论作为治水的组织还是负责村落联盟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脱离生产,专心致力于自身的“工作”。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可能也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部富有经验的专心致力于自身擅长的事情,这样其他人就可以省下部分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那么这个时候围绕首领身边就会有不少富有行政经验的人,他们都是潜在继承人的选择,这个时候怎么选呢?若是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禅让,为了成功继承首领的位置,这些人可能会相互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这个时候就会造成政治的动荡,组织就会面临着分散甚至崩溃的风险。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继承人的选择就由“传贤”变成了“传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竞争的范围,维持相对的稳定。所以,这个时候“公天下”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家天下”,禅让制也就变成世袭制。
同理,世袭制再后来的演变中,慢慢变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道理,也是为了政局的稳定。你想,一个皇帝,有那么多儿子,都是潜在的皇位继承制,也都有资格继承,那么如何筛选继承人呢?若是有能力者居之,那么谁是有能力的呢?怎么判定谁有能力呢?若是两个能力不相上下的人竞争,一个胜出,另外一个会福气吗?若是不服气,是不是会“造反”呢?这个时候不论是竞争,还是扯后腿,都是不利于一个大国的稳定,怎么办呢?这就有了一个很明显的选择,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一个,很明确也很好筛选。
与嫡长子继承制伴随而来的有两个:官僚制、分封制。禅让制任用贤人,不容易出现昏君,但是嫡长子继承制不同,嫡长子具有唯一性,比较好识别,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嫡长子都是有能力且爱政事的,古代中国就出现好多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甚至去当木匠的皇帝,这岂不是对政治的不负责。那这个问题怎么破解呢?答案是无解,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就是官僚制,也就是精英政治,筛选一大批精英去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另外一个分封制,古代中国分封多是皇帝的子女,当然也有不少的功臣,但从大多数来看得到分封的还是皇帝的儿子占比较多,这不同于当时的欧洲,这是为什么呢?很好理解,这是作为嫡长子继承制的一种补充。同是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嫡长子一出生就确定是未来的继承人,而其他的不论能力如何均没有机会呢?都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为什么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他人一无所有呢?这个时候皇帝分封自己的儿子,既是能保证政局的稳定,也算是皇帝对其他子女的一种补偿吧。
这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再到嫡长子继承制的演变。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我们的祖先为了打造这样的一个大国所做的努力,这些政策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会觉的很容易,甚至日用而不知,但是在当时看来,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变革,不得不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