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978405/3eb839c14f60e1d8.jpg)
2.光起
我到子女中学上班时,甘谷驿油矿矿部的办公楼是一栋二层的驳壳楼,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而子女小学和中学却都是三层楼房,是全矿仅有的供应暖气的豪华办公场地。
那时,甘谷驿油矿刚刚在管理局率先完成年产原油10万吨的任务,正是意气风发、一路向上的时候。我所在的子女学校也正当年少,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矿上的历届领导有个最朴素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在培养石油的后代,教师是可尊敬的职业。一度地,矿上加大对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子女学校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学生人数达到600多名,子校教师拿着和采油一线工人一样的奖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所到之处,是工人们的尊敬和羡慕。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地发出光和热。几年时间里,学生中有人考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毕业走出油田,留在北京、上海工作。更多的学生,成为油田最基层的建设者、管理者。
我为自己的工作自豪,感到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期间,我自己也在慢慢地成长。不光教课,还担任班主任、团支书;不只走上管理局赛教的讲台,获得教学能手的荣誉,还鼓足勇气走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演讲台,为企业发展鼓与呼,在局里的演讲比赛中屡次得奖,最好时还拿过第一名;我学会跳舞、学会打乒乓球;我结婚生女成家立业,一步步地成长成熟……
那时我感觉,自己一直都行走在太阳的光照里:安全、温暖而幸福。
其实,不只是我,甘谷驿油矿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在我们心中,单位就是家,家就是单位。小小的油矿就是小小的社会,有着完备的社会职能: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电影院、水厂、派出所、农贸市场样样俱全,关于牛奶、煎饼、烧鸡、烤红薯的叫卖声,都是孩子们耳中最美的乐音;党文平、陆宏制衣、女娃面皮、傻儿鱼、也成为甘谷驿人生活的记忆……
那时,从家到市里要耗时一个多小时,八个几字形大弯道是所有坐车人的噩梦。而全矿找不到一部公用电话,打电话要去矿部办公室的电话班,要有领导的批字。在这样的交通和通讯状态下,油矿就是油矿职工的家,封闭、温暖、安全的家。
那时,以大桥为界,桥东是家属区,桥西是办公区。每天,人们早上从桥东到桥西去上班,下午又从桥西回到桥东的家。来来回回,总有阳光抚摸着人们的后背,温存地照耀着大家。
那时,无数次我想象着,想象那褐绿色的原油怎样被抽油机从地层深处抽出,装进储油罐、运输车,经过脱水炼制等多项工序后运往全国各地。在我的想象中,每一滴闪亮的油花,就是一个跳动的火苗,而油流所到之处,光明驱散黑暗,温暖融化寒冷,汽车欢畅地跑动,机器快速地运转,大地上万物生长,绿草如茵,欣欣向荣。
在给大学同学的信里,我曾无比浪漫地写到“我们的企业,从事的是太阳的事业,我们的产品带来温暖、驱散黑暗、照亮道路,我们的工人就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就是追逐太阳的夸父,虽然辛苦,但是胸怀理想,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