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提了个特别的要求。如图:
现在不管是家长孩子,对视频都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瘾”在里面。以前我是不看某抖某微视频的,可是看了“李子柒”和“鸟叔”早期的作品后,我发现视频还是有可取之处,于是就下载了。
后面我发现,只要我窝在沙发不想动,那个刷视频的手就可以一直动。一眨眼一个小时过去了,强硬关闭,那画面还是一直在回放,就像吸粉一样,不可抗拒。(虽然我没吸过,不过宣传片看得多。)
更恐怖的是,当我和我的亲人到外面吃饭时,每个桌上,老人家长小孩情侣,无一例外,也都在刷着,吃饭前刷,吃着饭也刷,反正一眼看上去,没有拿手机的人寥寥无几。
原来我没想过我的学生也会如此严重,但2+2+2=1的条件下,每人都用最省事的方法去安抚孩子,最后的结果就只能不停地过度满足。
我不是说一定要禁止,孩子不接触科技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的情绪我们得有效疏理。比如控制时间,用一定的户外运动代替看电视玩平板活动等等。当然家长得参与进来,要是家长想自己刷手机,孩子在一旁自己高效学习,那是在等待奇迹的发生。
看看我给这位家长的答复:
现在的家长怕自己不满足孩子就是不爱他们,结果往往反过来被孩子道德绑架。其实他们现在不愁穿,不愁吃有什么可担忧的?在健康允许的条件下(排除有基础病,如情绪病),我觉得可以适当不让步。
孩子比我们要聪明得多,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他们记得一清二楚。妄想用什么诱惑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让问题越来越大。要是你们每次都满足他们,那么孩子跟我们叫板或者讨价还价的资本就提高了。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让我们妥协的方法,学习并且升华。
可能我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之下长大,很多时候只能我去妥协,但是我深知这个并不是好的方法。但是必要的权威性还是得有的,家庭里要有一个人具有权威,负责在最后关头控制孩子过分的要求。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角色,孩子到误入歧途,或者误交损友的时候,就没人可以把他们拉回来了。
瘾,得治;心态,更得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