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11-2
【原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白话】隐遁幽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好行义事来达到自己所求的道。我听过这样的话了,却没见到过这样的人啊。”
【思考之三】儒者和一般的隐逸之士最大的不同,也是儒家精神与隐士文化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隐居以求其志”,隐居,指隐遁幽居。志,心之所之。隐居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钱穆先生曰:“如伊尹居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其所志,即后来遭时所行之道。不得行,故求志。”“行义以达其道”,道,人所当行之路,指自古相传的圣贤大道。好行义事来达其所求之道也。钱穆:“如伊尹幡然而起,应汤之辟。求达于世,必行义以达之,未有行不义而可以达我道者。其道,即其隐居之所志。退而隐,进而行义,其道则一,穷达有异而已。”朱子《集注》曰:“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论语正义》曰:“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者也。春秋之末,贤人多隐,故长沮、桀溺、接舆、丈人,皆洁己自高,而不复求其所志,夫子未见之叹,正缘于此。然夫子处无道之世,周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者,即此隐居求志之谓,非如隐而果于忘世也。”
《四书反身录》曰:“隐居求志,斯隐不徒隐;行义达道,斯出不徒出。若隐居志不在道,则出必无道可达,纵有建树,不过诡遇,君子不贵也。莘野、傅岩、磻溪、隆中,当其隐居之日,志未尝不在天下国家;经世事宜,咸体究有素,故一出而拨乱返治,如运诸掌。后世非无隐居修洁之士,顾志既与古人异,是以成就与古人殊。”
在夫子心中,“隐居”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求志”;“行义”也非泛泛而为,而是为了“达道”。“隐居”与“行义”是一贯的、一体的。张居正说:“士方未遇而隐居之时,则立志卓然不苟,把将来经纶的事业,都一一讲求豫养,而备道于一身;及遭际而行义之日,则不肯小用其道,将平日抱负的才略,都一一设施展布,而不肯负其所学。”就是说,“隐居”是为了求志备道,“行义”是为了行志达道,一切都是为了心中那个光明大道。
关于“隐居”,《微子篇》夫子对长沮、桀溺这两位隐者评价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和鸟兽不同类,怎可与鸟兽同群?我不和这世上的人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道,我就不用改变了。正因天下无道,才越发需要入世,努力加以改变啊!的确,隐士在乱世,归隐山林,自安其心,自得其乐;夫子于乱世,不忍众生苦,不忍大道衰,周游列囗,栖栖遑遑,济拔苍生。隐士自是孤傲高洁,然而,圣人才给众生带来光明与希望啊!
关于“行义”,在本篇第一章夫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八佾篇》“季氏旅于泰山”和《先进篇》“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这几件事中,可见一斑。夫子无论在鲁囗执政,还是行走于诸侯囗间推行王道,遇有不合仁义大道之事,他的态度是决不合作,决不参与,毅然决绝,守死善道。夫子为何能做到?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个始终都奔着自己心中的信仰昂然前行的人。
儒者和一般的隐逸之士最大的不同,也是儒家精神与隐士文化的核心区别,就是隐士看到的世界与孔子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都是礼坏乐崩,隐士知道阻止也是枉然,就选择了远离,孔子知道阻止也是枉然却还是要力挽狂澜。这也是为什么读孔子总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孔子也曾由衷地赞赏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生活,也曾感叹“我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但孔子始终未曾隐居山野实现自己的愿望,越是世事艰难,他越是挺身而出。中华文化今天之所以还能流传下来,就是历代文人受到孔子这种精神的感召。孟子如此,司马迁、范仲淹皆是如此。这也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什么?是要为天下苍生谋得幸福,否则学有何用呢?
如果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是“己立己达”,那么,“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就是“立人达人”。可如果“己立己达”都做不到,那“利仁达人”就更不可能。因此,“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下手处:断恶修善,见贤思齐,先下这个功夫,而能下这个功夫的前提是你要能有这个见地,见地就需要人教,这也是我们要不断的反复学习《论语》的原因。
【思考之四】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是否为其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了呢?
学习儒家两点最难:一是士志于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中的“志”。第二是饭疏食饮水、箪食瓢饮的“孔颜之乐”的“乐”。这看似矛盾的存在,却一直由个人的志向和利益天下的大道贯穿着。儒家的“道”以爱人为本,一直希望救世。但是“得君才能行道”的体制对个人努力存在着极大的制约,这就是所谓的“命”。在这种限制中,zz生活中“无所遇”就是君子的“穷”,这时候“箪食瓢饮”也不改其乐的“乐”就发挥作用了。这个乐是儒者的“精神家园”,这种“乐”早已超越功利,又因内含仁爱,所以会忧天下之忧,只要“命有所遇”,就会出来继续努力完成“润泽斯民”的使命。这就是“用行舍藏”,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虽非易成,但观察夫子的行谊,体会夫子的心意,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后人:正因为难行,才更应该行;正因为难为,才更应该为;难行能行,难为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所有“志于道”的人应该共同秉持的信念和始终如一的言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