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作者: 蕴韵1236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21:41 被阅读0次

    “学习”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如下。                         

    1、学习即行为的变化                 

    传统心理学常把“学习”界定为“行为的变化”,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学习探究史,体现了变化的基本趋势:由关注行为的外部条件,到关注行为的内部条件,再到关注行为的内部条件与外出条件之间的连接与互动。作为建构主义心理学代表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行为不是基于个人头脑中某种目标、计划、知识的作为,而是适应所处情境的行为的集合。学习者所获得的不是关于环境的认知结构,而是环境之中的活动方式(情境学习)。 

    2、学习即意义的形成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重视学习主体的经验,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意义”。“学习”被定义为个人意义的发现或是在主体中意义的形成。“意义”分为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在新的教育中,个人意义得到重视。在“现象场域”中,个人的“现象场域”受到重视。由于“现象场域”往往是在跟自己的关系之中形成的,学习总是跟自己相关的,因此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识(自我概念)制约着学习者的经验的意义。                         

    3、学习即生存的感悟(洞察)               

    “觉醒说”认为,在实质性思考和外在的行为之间,还有一个领域----感悟(洞察)。感悟是基于高度的注意力带来的、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时的感觉,是指在概念化、解说、评价之类的“思考”渗透之前,直接体验客观世界的现实。感悟乃是容纳了人的生物学的自然侧面在内的、作为整体的人在客观世界之内而且伴随客观世界的一种“觉醒”。这是其一。其二,“默会知识”说。学生之所以发现知识、并且认识到所发现的知识是真实的,是由于能动地形成了或者整合了经验,凭借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其三,知识条件说。所谓“知识”,总是包含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两个方面。“知”未必能够保证“行”,由“知”化为“行”是极其繁难的。                      4、学习即智慧的对话                               

    学习的实践是复杂的对话实践。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智慧的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是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产生的。课堂中的事件统统是偶发事件,却又是在必然的关系之中发生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意味着洞察这种关系之中的每一个对话与行为。                                         

    5、学习即文化性实践                               

    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文化传递与文化创造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正如文化社会里实现人们理想的人类活动的集体实践过程那样,教育(课堂)也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要形成三个维度的意义与关系的对话实践的过程第一维度是同教材与客体的对话,形成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是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社会性)实践。第三维度是同自己的对话,形成存在性(伦理性)实践。这三种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相互关联的。                                  学生直面的学习并不是一种, 而是复杂多样的。适用于一切情境的单纯的学习理论是不存在的。一个好的课程,一定由适于学习的理论所指引,而且能够根据情境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现成知识的积累,而是“从已知世界之旅到未知世界之旅”,是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因此,好的课程不应当是预设好的死板的框架,而是随机生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形成意义、寻求意义或是创造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yl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