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一部人类理智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探究世界本质和知识本质的历史。知识不是游离于认知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保箱”向学生移植信息那么简单机械。学习乃是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对客体的理解,即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从历史发展看,国际心理学对于知识习得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里程碑。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信息处理研究,情境认知研究。
1、第一里程碑,行为主义,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知识是行为的单位,作为系统化的刺激反应连接的集合为其特征,所谓知识的习得,就是基于经验而形成的刺激反应的链接。
2、第二里程碑,认知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研究认为,所谓知识习得,一般指旨在为掌握理解概念,掌握推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构成信息的意义网络结构的过程。信息的意义网络结构被称为“图式”,由基于命题的心理表象和心智处理构成。
3、第三里程碑——建构主义。在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知识是在每一个人同周遭世界的交往之中加以把握的,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同周遭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
知识习得有以下特性,第一,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知识的主体在于知识的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符号的堆积。知识的意义由经验所构成。第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经验虽然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但知识不等于经验积累。第三,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人类的知识不是绝对的客观知识,也不是绝对的主观知识,而是协同的知识。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可概括如下:学习即进行为的变化、学习意义的形成、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学习即智慧的对话、学习即文化性实践。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要形成三个维度的意义与关系的对话实践的过程。第一维度是同教材与客体的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第二维度是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实践;第三纬度是同自己对话形成存在性实践。这三个纬度的对话性实践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的实践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以人际,沟通为媒介的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一个好的课程,一定由适于学习的理论所指引,而且能够根据情境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现成知识的积累,而是从已知的世界之旅到未知世界之旅是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的过程。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力一般被视为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借助学习所掌握的智慧能力”。
基础学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实体性侧面,可以通过考试测定的“显性学力”;二是功能性侧面,这是思考能力、学习动机之类的学力的智慧运作侧面,或者说是“隐性学力”。重视功能性侧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促进、验证批判性思维的集体实践。
课程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发展智慧”。新课程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达成目标”,二是方向目标,三是体验目标。
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以理解为由三个范畴构成的复杂的活动。一是构成教与学这一文化实践中心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活动范畴;二是构筑介于教与学的认识活动之间并促成该活动的人际关系的活动,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这一范畴;三是在该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关系中构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