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和量变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边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但是,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就可以达到的。
比如1万小时定律,不经过思考的、简单重复的1万小时没有任何意义。清洁工不能成为扫地僧,家庭主妇也做不出满汉全席。
成长的必由之路是让思考点燃灵感的火苗,拿出有见地的想法;随时随地汲取思考的精华,锻炼你的思维;重新整理思考,激发大脑创造力。这是日本思考大师外山滋比古教授在《思考的整理学》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中学国文教科书。他提出的思考整理法,畅销日本34年不衰,成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第1名。
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方式,都是把我们的头脑看做仓库,不断地放进去知识。我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记住答案。
学校的各种考试,也是时刻检视着我们头脑仓库有没有少了东西,提醒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很重要、不能遗忘。因此,我们看书,生怕漏掉一个字,一本书要看很久。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读了好多年书,但是过段时间之后就没什么印象,就像没看过一样。收集了很多知识碎片,却不知怎样化为己用,更谈不上将书中的知识内化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我们也不懂得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自己是走出学校后,才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所做的也就是在书中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摘抄在笔记本上。基本上没有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更谈不上如何去践行。
外山滋比古也曾经写过关于阅读的书,书中提出了如何写读书笔记,在《思考的整理学》这本书中,他又提出了利用递进笔记本的方法。
递进笔记本就是重新整理你前面记过的笔记,把有感觉的内容重新抄在新的笔记本上。因为重新抄的内容都是自己有感觉、有想法的内容,我们重新摘抄后,会有新的火花显现,然后再把内容和火花重新整合,形成归纳性文章,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了。
读书笔记可以让你将想法记下来,让思考更明晰。递进笔记本可以通过整理读书笔记,给自己的想法换个新环境。这两种方法不仅让你养成做笔记、整理思考的习惯,还教会我们认可现在的自己,享受思考的乐趣。轻松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乱的思考,激发出更多创造力。

《思考的整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大脑只是存储知识的杂乱仓库,就难以输出打动人心的思考观点。通过对思考的整理,我们得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想法,避免在重要时刻手忙脚乱,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使思考实现质的提升,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
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重复,坚持做相同的事情,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践行,你的所学所思就会开始发酵,从而达到质变的效果。比如读书,当你达到能够进行主题阅读的阶段,运用整合思维的能力,量的积累就会让你一步步走上创造力阶梯的顶部。
现在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跨界思维”,就是把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结合起来,发现它们共通的地方,从而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
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跨界思维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人的价值体现在稀缺性,稀缺性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要素的重新组合。知识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互不相通,你需要的是通过整理自己的思考,打破知识的围墙,去理解未知的事情,实现自己的创造力。
《思考的整理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思考的窗,让我们能够对思考进行整理、升级、内化。那些知识碎片,和我们的灵感相结合,也真正化为了己用。
读这本书,让我们学习激发更多的灵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知识进行过滤,使我们的思考更有价值。重新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