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是天生就会欺负人,还是后天养成的?抑或是学校教育的问题?答案显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茁壮成长,但是总不能避免的,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施害者会欺负人?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将“小恶霸”们置于探讨的中心,提出要透过“温室”这个四面都有玻璃窗户的房间去看欺凌事件,一方面要从受害者和周围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同时也要从“小恶霸”的角度来看。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透过欺凌视角,作者分析了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如依恋关系、安全感、自尊、情商、心理健康等,指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孩子填补心智之墙上的“缺口”,帮助孩子夯实心智、积累知识、提高社交和情绪成熟水平。
01 理解人和环境:
在我们谈及人和人的互动关系时,人的内心是一个世界,那么填充进去什么,那么就会投射到外部是什么,而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微观系统,也就是孩子一出生就直接接触的环境,这也是为何说孩子的生长环境对他一生来说极为重要的缘故,它是支撑我们的根基,因此好的温暖的亲切的阳光的微观系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一些温暖与阳光,也让自己能够在日后的成长中多许多暖意。
随着长大,进入学校等,它是孩子们成长的中间系统,对孩童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当孩子如果在这个系统中没有支持时,会感觉到无助并对他日后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到了外层系统,比如说父母的工作,能够影响孩童身边的人和事情进程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童的家人因为某些工作情况,失业或晋升等,让孩子的状态也会随之影响。
所以人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那些容易欺负别人的孩子或者人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出了问题, 从宏观系统,比如说宏观的背景与制度、文化等造成的人的变化。这些不同的系统,都在不同层面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小到个体家庭,如果有一个爱他的人,那么心中至少有一份光亮能够支撑其他方面的薄弱,比如在《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爸爸,就是一个通过父爱改变了孩子命运的人。
02 关注原因而非事情本身
孩子们并非天生就会欺负别人,即使他们生来就携带“尚武基因”。法伦教授自己的成功故事就表明,生活经历(在他的例子中,包括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中和基因的影响,甚至能阻止其做出不当的行为选择。这也给养育者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儿童时期,养育者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特别是孩子生命中的那个“重要他人”,要积极地回应孩子的各种反应,让孩子在一个宽松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生活在友爱中,孩子会懂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就不会去欺凌别人。
在很多时候,仅仅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并不会让事件的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欺凌也是如此。过度关注欺凌行为本身,而不深入分析产生欺凌的根本原因,也会使得针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03 被欺负了怎么办
在那些孩子欺凌的新闻底下,很多身为父母的成人气愤不过,纷纷表示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欺凌,他们会加倍奉还。也确实有这样的新闻出现,而新闻的结果,大多是两败俱伤。
对于孩子受欺凌,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
成年人要为受害者提供一些选择和思考技能,假如再一次遇到欺凌者,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减少伤害。
具体如何和孩子分析、讨论,提供“选择和思考技能”,要结合孩子的年龄,讲孩子能听得懂、能理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里,有两个原则要把握:
大人要和孩子共同选择、共同构建解决方案
尽量不改变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除非孩子愿意
一般情况下,大人们会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但其实能让孩子更快成长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共同”选择、“共同”构建解决问题的办法。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以为特别好的方式,孩子并不一定能接受。
作者发现,只有全面、系统地看待和分析欺凌问题,进行系统的预防和干预,帮助孩子搭建起安全、坚固的心智之墙,才能共同营造没有欺凌的校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