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受到警告,我的儿子把他的玩具汽车朝妹妹扔过去。结果是女儿大哭儿子大笑。想都没想,我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我告诉儿子,他的行为多么令我讨厌,我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多么顽劣的孩子。两个孩子都哭着躲到了桌子下面。我恨自己怎么会变成一个情绪失控的家长。
——王芳(一个5岁男孩和3岁女孩的母亲)
想要改变,就已经是你送给自己和家人的礼物了。很多父母告诉过我,他们渴望改变,是因为最终意识到自己不够有耐心,缺乏同情。大吼大叫的行为也为孩子树立了个坏榜样。他们还发现,长远来看吼叫对于减少孩子的失当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效果。你意识到应该减少吼叫,意识到可以做一点什么,来扭转自己这种下意识的反应。这已经是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父母嚷嚷的时候,不管音量大小,他们往往都充满怒气和挫败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控制,当你审视自己时,很容易就能看到区别。比如说当我对我的孩子好,教师我内在的紧张感就会逐渐增强。呼吸变得粗重,心跳开始加快,我还会感觉到身体真的在发热。我的思维变得不清晰。那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愤怒,让孩子们知道如果他们胆敢不听话,那么……
相反,若你审慎的以坚定的语气跟孩子沟通,这是一种与吼叫完全不同的管教方法。坚定而平静,往往是让孩子倾听你的要求的有效方法。当你能告诉孩子你的期望以及如果他不照做会有什么后果时,你就不是在吼叫。
下面是一个不吼不叫的例子。米雅正开心地在地板上玩耍,李梅蹲下来,用坚定的语气对女儿说:该穿好衣服去上学了,我知道你很喜欢玩,但现在时间不允许你继续玩,米雅没有理会她继续玩。李梅继续用坚定的语气说:“如果你今天上学迟到了,那么下午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你能自己把衣服穿上吗?你需要帮忙吗?”
这个例子里李梅的语气和态度是关键。同样的话可以用尖利的嗓音以威胁的语气喊出来,也可以用坚定平静的语气说出来。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指责孩子不穿衣服,害你迟到。那么你很可能迅速转变为吼叫。但是如果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有条理的安排早晨的事情,那么保持平静非常重要。如果李梅一看见女儿没有把衣服穿好,就开始嚷嚷,很可能米雅的注意力会放在害怕或者愤怒的感受上,而不是去穿衣服,她的感受可能触发对压力的反应,导致他开始哭泣,畏缩,或者干脆听不进去妈妈的任何话。于是,早晨穿衣服变成了日日上演的母女战争。
吼叫达到的效果是,孩子们知道你对他们或者他们的行为非常生气。吼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些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你吼叫的声量或许每次不同,但效果都是一样的,总会导致过度的紧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