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鲍鹏山《孔子传》感悟(八)

鲍鹏山《孔子传》感悟(八)

作者: 宸宝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4-02 07:32 被阅读0次
          知天命、敬天命、行天命

            从三十七岁一直到五十岁,这十四年间,孔子在从政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作为,他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办学上面了,学生们在孔子的培育下不断成长,孔子也在与学生论“德”、论“仁”、论“天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正所谓“教学相长”,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其名篇《师说》就曾对此思想加以强化“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如此平静祥和论“道”的14年,不仅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弟子到自己身边,更是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知天命”阶段。

        一、天命是什么?

          《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命运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天命的主观方面是指人的道德责任为人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等。

          二、知行合一

          知天命其一:必须认识到天命是确实存在的。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知天命其二:必须敬畏天命。敬畏天命,敬畏这些都是命定的,先天的,这是敬畏之心。

          知天命其三:必须履行天命。知天命即知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产生历史使命感,在既定的条件和背景下,乘势而为,百折不挠,向着前方前进,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敬畏天命,能够给我们一个更加积极和义务反顾的人生。

            知天命是仁,敬天命是礼,行天命是义。

            三、天命的精神力量

          1.“ 知其不可为之”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推行“仁”、流传“仁”,其一生教化大众的“仁、义、礼、智、信”思想理念中,“仁”总排第一位,为了能够遇见推行“仁政”和自己政见合一的君王,孔子去鲁适卫,周游列国14载,他不停的在追求,不停的在避让,比如说离开齐国,为了避齐景公,离开鲁国,为了避季桓子。所以孔子一直飘忽不定,是因为在那个国家,有人在阻挡他完成志向,他要避开那个人。这就是孔子成为丧家狗的原因。即使孔子一直在避让,他也没有一刻在停下。

            有些人读《论语》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这样做的人是愚蠢的,明明做不到,却又一意孤行的去做,孔子难道不愚蠢吗?其实啊,孔子早就已经知道“知其不可”了,又怎么会愚蠢呢?之所以一直坚持,他一意孤行的原因,难道不是显示出一种伟大的,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吗?这是一种伟大的古典悲剧式的精神。在此精神上孔子最终由凡入圣。我觉得这是孔子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精神之一。

        2.“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在匡地被围受拘禁时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人生最危难的时候,孔子有如此的自信,正是源自于他那份是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让他如此自信,如此残忍,如此镇定。

            在孔子堕三都的危难时刻,他的弟子公伯寮,在执政贵族季氏的身边,说师兄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季氏家臣的职务,对孔子堕三都的失败,以及他从鲁国出走都负有相当的责任。后来,鲁国大夫子服景伯说可以帮孔子杀掉公伯寮时,孔子却拒绝了。他说:“,我的道能得到实现,是天命,我的道将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既然人各有天命,人这一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切,无非也是天命的一部分,公伯寮,何尝不是我命中注定要遇到的人呢?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怨恨他,他也是我的命呀!”天命让孔子更加豁达,更加宽容,善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对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鲍鹏山《孔子传》感悟(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ja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