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教化》-《慧藏》
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一日罗睺罗被佛陀批评后,坐在树下不愿意去乞食,佛陀明白是时候给他一些教示了,他说,罗睺罗,向大地学习吧,无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洒在地上,抑或将秽臭的粪便、尿、血,粘液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律领受无牵无惧。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向水学习吧,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它一点也不会觉得悲伤或被侮辱;像火学习吧,火会毫无分别地烧毁一切,它不介意烧的东西洁净;向空气学习吧,空气运载着所有的气味,无论它是香是臭。
罗睺罗,修习慈爱以降服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服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高兴产生的喜悦;休息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去追求另一样。
罗睺罗,慈、悲、喜、舍都是奥妙的境界,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源泉。定思无常也能破除我执妄见。静思色深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刻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四观想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一要降服欲念,必须观心,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察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到白骨化为尘土;要降服嗔怒,必须修习观察,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嗔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嗔怒的人;要降服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致万象的真相;要降服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一天缚悉底留意到一个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在独行,不和别人谈话。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情都不依靠别人,以免和其他人有所接触。他回答是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身对僧众说,比丘们,我会再次阐述自足的意义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所觉察的每一刻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还是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求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在,而未来的也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每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那么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隐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居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纠缠于过去。什么是迷失于未来呢?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你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有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所引起渴望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而不能活在当下了,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身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一刻反而徘徊于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的独处。
一天,佛陀在法会举起莲花,保持了一段时间,众人都大惑不解,心里猜想他这样的用意。佛陀说,我具真实法眼,妙慧之宝藏刚刚已经给摩柯迦叶传授了,大家都转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目光一刻没有离开佛陀和他拿着的莲花,当大家再望向佛陀发现,佛陀也望着莲花微笑。虽然缚悉底很疑惑,但他知道此刻还是要保持专念,当他望向佛陀时,也开始观察气息。在佛陀手里的莲花刚开花,佛陀以温柔高雅的姿态把它拿在手中,大拇指和食指捏着莲茎,而莲茎又刚好贴着他手掌的弯位,他的手掌莲花般美丽,洁净美妙。佛陀说,各位朋友,这朵花是奇妙的实相,我把它在你们面前展开,你们都有机会体验,与一朵花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你们中有人会问,为何乔达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此花。在念头中失去了自己,是会妨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和忌妒所操控,你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我手里这朵莲花只对那些活在当下的人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便不存在。有些人可能走过一林的檀香树,一棵檀香树却也看不见,生命虽然充满苦恼,但也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觉察,就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每刻与生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至于困在欲望、嗔怒和贪爱中,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