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别让孩子成为“色盲”

别让孩子成为“色盲”

作者: 人在旅途云在天 | 来源:发表于2016-12-12 11:21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

    班里有名学生W,长得高高壮壮,眼睛大大的,每次见了老师都会主动问好。按说这样的学生应该是很让人喜欢的,但我对他却喜欢不起来,因为他有个很坏的毛病:“拿”别人东西。刚接触他不过几周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两回。

    第一次是校服。因为他需要量体,所以别人都发下来时他没有,我对他讲明了原因,让他等一等。中午站队时,坐在他前面的同学找不到校服了,后来在他的书包里找出来,是我说要查之后他自己拿出来的。

    我向来接他的妈妈说了,他一口咬定是同学S逼他做的。S否定了,另有学生证明课间和S在外面玩。我觉得很生气,气他“拿”别人的东西,更气他小小年纪,明明是谎话却能说得这样脸不红心不跳。他妈妈在一边不紧不慢地问,并不是很着急的样子。下午他父亲来,说W承认没有人逼他,他那样说是怕老师“说”他。在入学资料中,他父母的单位栏中填的是住址,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富裕,但该有的也都有。一般是他奶奶和妈妈来接他,他的父亲那回我是第一次见,与W的体形完全相反。问他父亲以前W有没有过这种事,他犹豫了一下,说有过。再问最早发现是什么时候,说是在幼儿园,有时他妈妈会在书包里发现多出来的铅笔画书什么的。我问怎么处理这些事,他又犹豫,说让他第二天送回去。“是不是只让他自己送回去,你们也没问到底送回去没有?”他点头,并承认也没有对老师讲过。我无奈地暗叹口气:这样的教育方法!难怪孩子会这样。

    不知他们到底重视了没有,反正不久就发生了第二次。这次是一盒彩笔,其他同学从他桌洞里找出来。他承认不是自己的,说是从地上捡的。盯着他那状似无辜的大眼睛,我只能再次暗叹口气,把该讲的道理再讲一遍。他很顺从地点头,可我不知道他听懂没有,也不知什么时候还会有第三次。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

    “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W的行为显然与他的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3-6岁是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他的父母并没有把握好。就他以前的行为而言,年纪小的孩子分不清你我,没有“偷”的概念,他把幼儿园中同伴的玩具拿回家只是因为他认为可以这么做。父母第一次发现时就应该非常确切地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错的,并且采取措施强化正确意识。如果孩子一犯再犯,必要时还要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但W的父母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虽然也说了这样不对,却没有继续追究孩子是否改正了,在发现孩子继续犯错之后也没有想办法强化孩子正确的观念。是由于对孩子的溺爱,还是他们本身道德感缺失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家长还如此下去,连最基本的是非观点都不能让孩子铭记在心,孩子的一生将是灰暗的。

    有一位著名的商界人士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最大的优势:我成长的经历,我父母亲、我姥爷对我的看法、教育、要求。他们教我,无论什么事情,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错就错;黑是黑、白是白;好是好、坏是坏,很清楚。”W的家庭也许是个特例,但的确在许多事情上家长对孩子不再有这种“黑是黑,白是白”的教育。无可否认,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并非“黑是黑,白是白”,中间有许多灰色地带,是与非也经常容易模糊。有些家长看社会“模糊”,自己也常常不得不“模糊”,也许因此觉得不必让孩子分得太清,毕竟他将来是要适应这个社会的,不能太“死板”。但是,了解有灰色地带存在与把灰色地带视为常态是不同的概念。如果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分得清黑白,他会有正确的道德底线,即使将来他必须处于灰色地带,也会尽量往白色一方靠拢。更正直的孩子,会为自己守护住一方净土,使世界多一些清明。可如果孩子本来就分不出混浊与清朗,他如何寻找正确的方向?

    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色盲,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他充足而正确的精神营养,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让孩子成为“色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jmmttx.html